“信仰之光,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为传承与弘扬先进精神,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强化榜样示范与引领作用,7月11日,商学院“革命星火铸精魂,赤子丹心续红脉”红色主题研学路线调研团赴青年洞与杨贵故居实地调研。
晨雾缭绕,溪流潺潺,太行山脉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团队成员踏着湿润的石阶向上攀登。当“太行公仆吴金印”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时,同学们怀着对一位共产党员的崇敬之情驻足,凝望这些镌刻在巍巍太行之上的精神丰碑。 蜿蜒的山路上,一块块斑驳的石碑静静伫立,记录着吴金印同志带领群众筚路蓝缕、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扎根基层六十余载,吴金印同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群众当亲人,同群众一起治水开洞、修坝造田,干出了使荒山野沟变成米粮川的不凡功绩。“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些机械设备?全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石阶旁坐着的一位老大爷回忆道,“吴书记总是第一个进洞,最后一个离开,有次塌方差点要了他的命......”团队成员们屏息聆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条不足两米宽的水渠,就是红旗渠的‘摇篮’。”在石板岩镇杨贵故居前,一位老人指着门前蜿蜒的水渠,向到访的团队成员娓娓道来。穿过爬满藤蔓的灰砖门楼,团队成员瞬间被故居的简朴震撼:斑驳的方桌上是1960年的煤油灯,墙角整齐摆放着三双磨破底的布鞋,墙上悬挂的《林县水利规划图》已经泛黄卷边。 “这些鞋底都是杨书记徒步考察太行山水系磨破的。”讲解员指着一处特别的展柜,“最远的一次,他连续走了18天,双脚都磨出了血泡。”随后,团队成员围坐在石磨旁观看1965年杨贵书记带领村民开凿红旗渠的纪录片片段。观看结束后,团队成员单志正深情感慨:“从青砖小院到太行天河,我读懂了‘人民’二字的千钧重量。新时代的红旗渠,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续写。”
此次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效仿先进典型的宝贵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与发扬人民公仆精神,树立为国为民的服务和奉献意识。今后,商学院将持续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弘扬红色传统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子在新时代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