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徐竟超)7月7日,二龙山烈士陵园旁的铁轨交汇处,铁脉薪传实践团的镜头捕捉到了一幅震撼画面:银白色的高铁与墨绿色的绿皮火车在襄渝铁路弯道处“擦肩而过”。一快一慢的列车如同跨时代的兄弟在此击掌,这一瞬间被定格,仿佛一场穿越半个世纪的“硬核对话”,诉说着襄渝铁路的沧桑与辉煌。
“快看!两列火车要交汇了!”实践团一成员的惊呼让大家纷纷聚焦镜头。当高铁的流线型车身与绿皮火车的经典轮廓在弯道处同时出现,快门声此起彼伏。“这哪里是列车交汇,分明是两个时代的碰撞。”团队指导老师望着画面感慨道,“50年前,建设者们用血肉之躯劈开崇山峻岭;如今,复兴号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飞驰,这是最动人的传承。”

图为三条铁路线交汇(来源:徐竟超)
襄渝铁路的修建,是一部与天险较劲的史诗。这条连接湖北、陕西、四川的交通大动脉,需穿越大巴山、秦岭的崇山峻岭,沿线70%以上是悬崖峭壁,80%路段需要开凿隧道、架设桥梁,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不可能建成”。
“当时的建设条件难以想象。”实践团成员查阅史料时颇有触动。为抢在汛期前打通关键桥梁,建设者们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跳进江水里扎钢筋笼,冰水刺骨却无人退缩;为运输器材,他们背着几十斤重的钢轨,在仅容一人通过的山路上往返,一天跋涉几十里。整整5年工期里,2000多名建设者永远留在了这条铁路旁——有的牺牲时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家书,有的墓碑就立在自己亲手开凿的隧道口。1975年7月1日,第一列绿皮火车鸣着长笛驶过襄渝铁路全线时,满身伤痕的建设者们站在铁轨旁,望着列车消失在群山深处,泪水混着脸上的泥灰滑落。他们或许未曾想到,半个世纪后,复兴号会沿着这条线路飞驰,将当年的“天堑”彻底变成通途。

图为“和谐号”火车经过襄渝线(来源:郭星娴)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变的是速度,不变的是建设者们的精神。此次拍摄的画面,不仅是两列火车的同框,更是两代建设者精神的接力。当高铁呼啸而过,绿皮火车缓缓前行,铁轨延伸向远方,仿佛在诉说:那些埋骨青山的建设者们,正以另一种方式,见证着中国铁路的腾飞。
铁脉薪传实践团表示,将把这段素材纳入“重走襄渝线”系列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这场跨越50年的“对话”,铭记那些用生命铺就铁路的建设者,传承他们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