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绿色同号召,时代青年展风采,为实现双碳目标,深入挖掘了解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7月17日,山东理工大学融绿青东实践团走入东营营二井区,探寻那里的“胜利”印记。
1962年3月23日,营二井开钻,当地没有公路,老前辈们自己修;没有工具,就人拉肩扛;以天为被地为席,信念如磐、执着找油。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9月23日——这个令东营人铭记于心的日子,那天,油流喷涌震九州,营二井以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刷新了全国单井日产最高纪录,证明了东营地区蕴藏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营二井以一位少年郎的身份,承接起中国东部找油新希望,迎来了一个属于他的、锐意进取、意气风发的时代。历经多年,胜利油田的勘探以及营二井的开发历史浓缩为一本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翻书型日历雕塑——营二井纪念碑,这本厚厚的大书记录着胜利油田那些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时今日,站在纪念碑前,营二井的奋斗历程一幕幕映入实践团成员们的眼帘,肃然起敬。

图为实践团观摩营二井纪念碑并与讲解员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明泽 摄
来到营二井井口参观时,成员们才知道,这座伟大的井在兢兢业业、勇往直前地生产14年后因高含水停产了,在这14年里,来自青海、玉门、银川、四川等地,1200多人汇聚东营地区,地震、钻井、试油、试采相继铺开,勘探队伍猛增,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营二井的存在,为华北石油勘探提供了信念支撑,他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不言而喻。今日,营二井的井口在此静静矗立,成员们抬头仰望,透过井口好像能看到营二井经历的风霜雨雪,感觉到这勘探石油的前辈们的心血。
有一个地方,叫胜利之光鲨鱼浮雕地面墙,匠心手写,将当年营很多的生产现场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就是石油老前辈在篝火旁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那一幕,他们既能人拉肩扛,运输石油设备和物资,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去直面矛盾,找寻规律探索营二井的秘密。
要说营二井区的标志性建筑,文化长廊也占有一席之地,文化长廊记载的营二井的开发过程比纪念碑更为详细,在那里有营二井的艰难开发历程,那时候的东营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有“山东北大荒”之称,是全国受灾最严重地区之一,这里的油漆层忽有忽无,忽水忽油,油井产量忽高忽低,油层厚度忽薄忽厚,原油忽稀忽稠,当时时任工业部部长康生老先生曾将这里的地理情况形容成一个摔在地上又被人狠狠踢了一脚的破盘子,七零八碎的对不起来。这里的工人们要修路、挖井,住的地方叫“地窝子”,前辈们艰难险阻浑不怕,完美诠释出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营二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1964年,从大庆、玉门、青海、新疆、四川、北京等地调集来的石油会战职工2万余人,齐聚黄河入海口,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石油大会战就此展开。

图为讲解员就文化长廊内容为实践团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明泽 摄
今天,实践团来到营二井区,寻到“胜利”开发印记、“胜利”开采印记,胜利油田令人仰慕,营二井令人敬佩,石油前辈们的精神值得传承。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实践团成员们相信,“营二井”的辉煌、“九二三”的荣光,将指引着代代胜利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油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为实践团参观营二井时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明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