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团队一同前往参观调研胜利油田创业初期的三口井功勋井之一的营二井,以营二井区域“风光热储”多能互补项目为调研典例,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来了解井场及周边光伏生产,转化成油气生产所需的电能、热能,以及高科技现代化的绿色气质覆盖着整个井区的工作过程,探究其工程建设模式与能源开发利用的可借鉴的模式及能源转换前后对当地生态影响的变化。

图为在营二井教育基地标志前拍照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明泽 摄
营二井是胜利油田发现的第一国产功勋井,它是在咱们中国石油稀缺的时代背景下获得的日产555吨的高产优流井,这口井的发现证明了在东营地区的地下有着非常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因此在华北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营二井教育基地因此于2004年的6月建成,讲解员带我们参观了基地内四大标志性建筑。
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首先参观了翻书型日历雕塑,也是营二井的纪念碑,它的这个造型也承载了个非常厚重的文化内涵,胜利油出的发展史就如同这部厚重的书卷一样,里面记录了非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图为营二井讲解员为实践团讲解翻书型日历雕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明泽 摄
绕过雕塑,伫立在眼前的是营二井的原生产井口,它是于1962年的这个9月23日用15毫米的油嘴进行试油球场时获得了日产555吨的尚产油流,然而在累计生产14年之后的1976年到8月10日,因为含水宣告生产结束。根据实际资料测算。营二井井口与我们平时见到的井口不同,因为普通油井都是在地下两三千米才有油层,但营二井是在钻到地下20.57米时就出现了高压油层,产生了非常壮观的井喷,用石油老前辈说“一竿子插到了油窟窿里”,因为地层压力非常高,就采用了当时承押能力最强的这种井口,叫大罗马井口。这个井口是由前苏联制造生产并且保留至今。

图为营二井讲解员为实践团讲解营二井井口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明泽 摄
绕过井口在咱们井口看到了胜利之光鲨鱼浮雕地面墙,整个地面墙长17米高3米采用了这样一个半圆弧的造型,并且从左至右是工匠亲手刻画出,将很多营二井当年生产的现场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体现出石油老前辈当年在篝火旁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展现出当年老前辈们人拉肩扛运输石油设备以及物资以及营二井的钻探、胜利油田第1车、原油运出胜利门等场景,通过纪念墙的形式,让我们对当年的场景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图为营二井讲解员为实践团讲解胜利之光鲨鱼浮雕地面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明泽 摄
最后,我们来到第4个标志型建筑文化长廊前,我们通过文化长廊的形式了解一下营二井在开发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来到生产现场切实感受到当年石油前辈们开采石油的不易,也感受到当代青年工作者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和积极努力。

图为营二井讲解员为实践团讲解文化长廊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明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