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返家乡:了解家乡美食,传承地域风俗

2022年7月17日,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河北廊坊、安徽铜陵、安徽蚌埠、安徽宣城返家乡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启。小组成员通过了解所在家乡特色美食,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饮食差异,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舌尖上的中国》曾说:“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独一无二的来源,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小组分别调查研究了北方和南方不同的美食,了解到了不同地区的食物风俗以及特点。北方饮食主要调查了河北地区的饮食习惯以及风格;南方即为安徽地区的饮食习惯以及风格。
河北位于华北北部,是中国早期的发达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当地人民发明了大量特色菜,元明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大大促进河北当地烹饪文化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期,河北菜形成,又称为“冀菜”。河北主食主要以面粉、杂粮为主。口味偏咸,重油重色,与京津无大差异。同时河北还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和酒文化。如今,驴肉火烧、棋子烧饼、牛肉罩饼等都是河北地区的闻名小吃。
长江、淮河流经安徽省内造就了当地的饮食文化特征。在安徽北部的阜阳,最受到当地人喜爱的美食就是格拉条、太和板面、馓子、枕头馍这些面食;在安徽南部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以米饭为主,与更南部的饮食习惯几乎完全一致。
当我们集中全身精力调查南北两地不同的饮食风格时,我感觉到了饮食文化内蕴含的无限力量。俗话说古人的智慧是最智慧的。正是南北两地人民祖祖辈辈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生产生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才能成就今天南北两地多姿多彩的饮食习惯与差异。我们以前观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时,脑子里仅仅想着不同地区的不同美食。在这一层程度上是远远不够的。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一定是某种原因所形成的,这就是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所要调查的。从生命个体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饪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深深存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
随着中华文化在近年影响力不断发展,中国饮食特色也应随着中华文化被国人、被世界所熟知。要想把中国饮食文化介绍到国外、介绍到世界,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有义务了解中华饮食文化,了解南北饮食差异,传承这千百年来流传的饮食习惯,融会贯通,不断创新,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它们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它们总会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来处。当你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都会想念曾经在家乡那些几乎已经吃腻的美食。人们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家乡,这是大脑对家乡的思念人们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生活地的味道,或许这就是舌头对家乡的思念吧。
 
时间:2022-07-18 作者:程铂然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缅怀烈士英魂,传承红色精神
  • 背倚青云山,前拥青云湖,革命烈士陵园神圣又庄严。2022年7月10日,作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烁日队的队员,我来到了新泰市革命烈士陵园
  • 07-18
  • 以黄河为契,探寻苌家武艺
  • 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暑期调研队郑州分队成员陈柯旭、许童畅近日参观寻访位于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后新庄的苌家拳传习所,进行2
  • 07-17
  • 建设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 建设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 重庆师范大学“青春飞扬·逐梦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来到巫溪县徐家镇白鹿中学举行开班仪式暨赠书仪式。
  • 07-17
  • 安徽学子三下乡:参观牛山反顽遗址,深刻学习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