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学子三下乡: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7月11日,我一人独自坐上了车前往了南京,去游览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它是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7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筑建的一座纪念馆。
    踏入灰色高墙圈起的纪念馆,映入眼里的大广场上,是用碎小的石块建成的广场地面,人走在上面沙沙作响,这时候我心中想的是当时逃难的人们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的声响是否也是这种沙沙的声音呢。入眼四望,鲜有绿色,枯木枯石黑墙组成了主体。纪念馆正面石壁上的馆名为邓小平亲笔题写,“1937.12.13-1938.1”一行黑色大字,这是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时间,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一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控制不住自己,一联想其当时的历史灾难,就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当时夹杂的情绪不仅仅只是难过惋惜,更多的是一种愤懑的情绪。一场巨大的历史灾难过后,倒下去的总是无数的亡灵。而现在能见到的也只是“300000”这样的冷冰冰的数字。这数字后面包含着太多人的姓名了……
    来到广场,石壁右侧,是用三跟柱子,五个圆形组成的和平钟,它在默默的警示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广场右侧是“冤魂的呐喊”主题雕塑,以当时没有被掩埋进去的尸体为主题,扭曲的人头,狰狞的面容,张开口却发不出生命的呼喊,无奈且无助的样子,后面是敞开的城门和城墙上的弹洞。站在广场上,一时间感觉自己的思想都停止了,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去做些什么,我感觉我已经被带入到了那个血色的冬天,仿佛在下一刻我就要被日军击杀,压抑的氛围让我感觉到呼吸都不通畅。历史想要告诉我的,就是铭记那段屈辱的日子,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发奋图强吧。
    在进入纪念馆后,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都印入了我的眼帘。更多的还有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 崇善堂、红卐字会、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谷寿夫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
    之后我往前深入,来到了电影放映厅,里面正向观众放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纪录片。一张张照片展示了曾经的血腥历史,一件件实物告诉我们无法掩盖的滔天罪恶,一串串文字好像都化作滴滴血泪在向世人控诉自己的冤屈……桩桩件件,白色,黑色,血腥色……那段不堪回首的国难史真实的展现在我面前……
    在浏览完馆内之后,我来到了触目惊心的“万人坑”馆内。这个馆内原址原貌展出的埋葬了我国同胞的“万人坑”。堆堆白骨,垒积成山。这其中甚至还有几岁的儿童,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青年,有老年,有姑娘,有妇女,有老妪,有学生,有劳工,还有放下武器的民兵、军人,无数的百姓……它们似乎都在无声中向我们控诉着,呻吟着,呐喊着,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这段不应该过去的过去。而这,这只不过是当年30万遇难者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一种难以形容的痛,在一点一点吞噬着我的心。思绪也不知怎的穿越了时空,我似乎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到了无辜百姓惨死在敌人无情的炮火中,看到了那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任人宰割、欺凌。
    由于过于压抑的氛围和时间问题,后面的馆我没有过于仔细的观看。我现在只想说战争的硝烟虽已熄灭了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战争给人留下的痛却是骨铭心的。侵华日军,在南京这座古城里所犯下的滔天罪恶,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忘去,更不会被我们这一代中华儿女所忘却!在这次游览之后,希望我们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努力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强才是唯一道路。(通讯员 张慧娜)
 
时间:2022-07-15 作者:张慧娜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安徽学子三下乡感悟:瓜果飘香,筑梦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