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巢湖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第十九届赴散兵镇谢王小学爱心支教团开启了一场与乡村孩子的美好邂逅。11名大学生志愿者用5天的陪伴,为当地20余名留守儿童送去了知识的滋养、心灵的慰藉与对未来的向往,让这个夏天充满了别样的温暖与意义。他们用耐心与爱心,在黑板上书写梦想,在课堂间传递希望,让知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影
此次支教活动以“赋能成长,点亮梦想”为主题,志愿者们结合专业所长与孩子们的需求,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包括国学文化、科学探索、手工制作、体质拓展四类课程。课堂上,志愿者们用生动的故事、互动的游戏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科学探索课上,孩子们瞪大双眼看着“大气压强”的实验现象,发出阵阵惊叹;在手工制作课上,他们用一双双灵活的双手制作出可爱的手链与精美的羽毛球挂坠;在国学语文课上,通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学习了正确看待自我的道理;
在体质拓展课上学期八段锦,孩子们蹦蹦跳跳在运动中锻炼身体。
图为体质拓展课程
“老师,你们在哪个学校上大学?”课间休息时,许多小朋友问出了相似的问题,志愿者们明白,孩子们对大学生活非常向往。为此,志愿者们特意通过照片、视频和亲身经历,向孩子们展示大学校园的图书馆、实验室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原来大学里可以做这么多有意思的事!”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向往,在小小的内心里种下了上大学的种子,让志愿者们更加感受到此行的意义。
此次支教活动,志愿者们也清晰地意识到支教活动是双向互动赋能,不止于“教”更在于“伴”。志愿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成为孩子的倾听者与引导者。通过课间聊天、家访(经家长同意),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心理状态,对性格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孩子给予针对性鼓励。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既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也让支教更有温度。并且志愿者心态与角色定位需准确定位,志愿者不应只怀着“施助者”心态,过度强调“我们给予了什么”,忽视了乡村孩子的闪光点与当地老师的经验。事实上,支教是双向学习的过程——孩子的淳朴、乡村老师的坚守,都值得志愿者尊重与学习。后续需加强“平等沟通”理念的引导,避免居高临下的姿态。

图为爱国观影活动
一个星期的支教活动临近结束,但是爱心的传递,从不因活动的结束而中断。而这样的支教活动,巢湖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已经坚持了十九载。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初心,让支教的暖流跨越山海、持续涌动,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热忱,为乡村儿童的成长之路点亮更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