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品延陵古韵,传非遗匠心”文化传承实践团
品古韵,传非遗。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4日-7月9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品延陵古韵,传非遗匠心”文化传承实践团深挖常州非遗,围绕
“苏绣·常州乱针绣”“银丝面”“金坛刻纸”“留青竹刻”四项项非物质遗产,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的六个维度核心要义为指引,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河海特质、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一、实地走访,领略非遗匠心
思想引航前进道路,实践带动文旅融合。实践团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在四天三晚的非遗之旅中,
参观走访了常州青果巷、红梅阁、常州博物馆等7个省市级文化场馆平台,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地方志、影像资料等资源,学习了解常州市非遗文化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体悟红色精神、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承非遗文化的促进意义,为实践的具体开展明晰方向、奠定思想基础。
参观红梅阁
走访青果巷
团队成员走进历史文化名地,参访文脉传承的小巷,游览景色宜人的园林,在漫步中亲身体会常州的古老文化,品味延陵的厚重历史。
二、躬身实践,传播非遗美食
体验银丝面非遗文化
银丝细面,品延陵食事;一碗热汤,蕴古城匠心。本次非遗之旅,实践团化身美食家,品尝青果巷中的佳肴。成员们利用知识积累与实践所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银丝面不仅吃在碗里,更活在手上,成员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既品尝珍馐,又让非遗文化真正走出常州,走进千家万户。
三、拜访名家,研习非遗技艺
交流学习、躬身实践
非遗之旅中,实践团分别拜访了
常州乱针绣传承人孙燕韵老师,金坛刻纸传承人何雅雯老师,留青竹刻传承人白雪飞老师并分别在三位大师的工作室中对其进行了专访,针对“非遗传承与数字化传播”“守护传统与信息化创新”两个议题同三位老师展开探讨交流,取得了高质量采访成果。在与老师交流学习过程中,成员们由表入里,通过观察老师们的绣法技巧,体会乱针绣的精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尝试,“实践出真知”才能讲好非遗故事。
四、交流共建,落实传承重担
建设乱针绣实践基地
建设留青竹刻实践基地
在走访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亲身实践,体验非遗技术,以针代笔,感受文化魅力。团队与常州乱针绣博物馆达成共建,希望通过建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方式,让乱针绣活跃在年轻人群里,让老非遗焕发新活力,持续为乱针绣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分别与金坛图书馆和金坛非遗中心共同举办开展金坛刻纸活动,在合作中落实传承非遗任务,为非遗文化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五、创新发展,探索发展可能
体验乱针绣技艺
非遗之旅中,实践团亲身体验了
金坛刻纸和乱针绣技艺。我们亲自上手,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制作,体会小小一张纸的智慧,探寻细细一缕线的秘密,从双目观察到双手实践,成员们用心体会百年传承的人民智慧,深入挖掘制作工艺中值得创新的环节。实践后成员们制作调查问卷,
利用网络发放并收集处理数据,撰写调研报告,探究新业态下非遗文化“出圈”的具体路径,为实现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
六、媒体宣发,助力活态传承
直播乱针绣技艺传承
通过开设线上直播,分享乱针绣的历史由来、制作流程。我们希望将科技手段赋能传统技艺的保护,让新媒体承载起传统技艺的存续。
直播宣传常州园林文化
我们通过开设直播,宣讲名人故事,让园林文化“活”起来,让常州园林“火”出圈,用大学生的视角构筑古老文脉的新兴活力。
团队成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