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杨楠刚刚中专毕业。他怀揣着青春梦想,应征入伍,献身国防十二年。高原当兵,对身体要求很高,80人参加体检,合格的就只有20名,他庆幸自己在20个人当中。那一年的他刚满18岁,本该在快乐成长的年纪,毅然选择当兵,穿上军装,脱去昔日的稚气,去迎接他与西藏的故事。
杨楠从未忘记父母在胶南马厂民兵训练基地送他出发的离别场景,微红的眼和不断滑落的泪,汽车驶出训练基地,中巴车上的战友都忍住眼泪,怕一旦哭了,就再也忍不住对家人的思念,那一离别的场景,他至今都历历在目。军列从青岛出发,驶过江苏、河南、湖南、重庆到达“天府之国”成都,下了火车迷迷糊糊的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一辆辆军绿色的卡车早已停留在火车站站台前等候多时了。成都的天气市阴冷潮湿的,作为北方人的他真的不太适应。从火车站驱车30分钟后到达了新津县的一个新兵中转站,听老兵们讲每次上高原前的新兵都要在此休整一个星期,再上高原。作为一个沿海生活的青年,四川的饭菜没有很合杨楠的胃口。一星期后的凌晨三点,接兵干部让他们准备行李物品,准备进藏。第一次坐飞机的他既紧张,又期待。
12月份的拉萨是非常的寒冷,再加上这里空气平均含氧量只有内地的百分之六十,刚到西藏的杨楠十分地不适应,但是他想为祖国边疆做出贡献的决心使他一直前进。自然环境的艰苦,导致高寒缺氧对他们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当兵的没有不苦的,最苦的应该莫过于边防军人,杨楠在西藏的十二年,一直努力进步,在一次次训练中突破自己,在一次次任务中挑战自己,先后获得了多次二等功、三等功等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也有着令人心疼的故事和伤疤。由于当时通讯设备的不普及,联系远方的家人成了他们最难的事情,想念家人的感觉愈发强烈,最初只能通过与家人收送书信来表达他的思念之情,18岁的他,离开家乡,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家人的书信里也谈到对他的称赞,这也令他有了要更加努力的动力。有一次,由于天气寒冷,训练强度过高,杨楠跳跃时不幸受伤,这使他现在也无法像常人一样右脚脚掌板打直,但他没有任何怨言,一直为自己的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受访者合照
在十二年的时间里,他与西藏的故事一直继续,他从列兵到上等兵,再到军士;部队从无氧营房到有氧营房,他的十二年为西藏的建设奉献,西藏边防也因无数个“杨楠”而日趋稳定。现在,他和西藏的故事告一段落,但是他说:“只要祖国需要,我一定再次戎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