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上传薪火,青春践履证初心
为深入感悟井冈山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在王一成老师的带领下,赴团中央井冈山中心开展实践活动。团队通过专题学习、家风对话、红歌传唱、草鞋编织等丰富形式,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精神力量,于躬身实践中锤炼青春本色。
寻根铸魂:聆听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回响
“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更淬炼出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在《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汇报中,井冈山中心教研处处长滕永琛以恢宏的历史视角、生动的革命故事,系统梳理了井冈山斗争的艰辛历程与精神内核。团队成员凝神聆听,时而伏案记录,时而颔首沉思。当滕教授讲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时,团队负责人成一涵感慨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读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哲思,更要将这份信念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汇报尾声,团队围绕“井冈山精神与青年担当”展开热烈讨论,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愈发闪耀。
家风润心:父辈的信仰照亮前行之路
“我的父亲所在的18军曾徒步穿越雪山进军西藏,趟过刺骨的冰河,其艰难程度比起长征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话初心,讲家风”活动中,77岁高龄的芦继兵大校谈起父辈的入藏故事,全程站立,慷慨激昂。他将父辈的精神概括为党性信仰和奉献,为团队成员生动诠释了“老西藏精神”的深刻内涵。张旅天先生则动情回忆父亲参与核试验的往事。他谈及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聚少离多,父亲对于他没有言传但有身教。在生命最后一刻才“属于”家庭的林俊德院士在病危时仍拒绝休息,“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他们用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展现“国之大者”的真正含义。对于核试验基地开拓这一前所未有的事业,张蕴钰将军和其老战友程开甲院士竭尽毕生心血,在戈壁滩上书写穿透时空的信任与担当。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自发整理家风语录,将其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素材。

红歌嘹亮:旋律中的信仰密码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在红歌教学课堂上,《在灿烂的阳光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悠扬旋律将学员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教学简老师和刘老师以“歌叙史、史寓歌”的方式,解读歌词背后的革命故事,追溯歌声里的红色记忆。“哲学+”实践团与现场其他实践团用对唱合唱等形式在铿锵的节奏、激昂的和声,唱出了对党的深情礼赞。

草鞋为媒:编织永不褪色的奋斗记忆
彭德怀将军曾说“脚穿皮鞋也不能忘记草鞋精神”,强调革命胜利后仍需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编草鞋体验课上,了解草鞋的起源故事,学会制作基本步骤之后,实践团成员们俯身劳作,指尖翻飞间感悟革命年代的艰辛。小小的草鞋,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生动载体,也让“艰苦奋斗”四字深深镌刻在青年心中。

井冈山的星火,在历史的苍穹下从未熄灭;红色的血脉,于时代的奔涌中愈发滚烫。当草鞋的粗粝摩挲过掌心,当红歌的铿锵回荡在耳畔,当父辈的信仰叩击着心扉,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的青年们以脚步丈量信仰的高度,以双手触摸精神的温度。愿以此次实践为序章,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化作青春远航的帆,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