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红色寻访:青年在革命圣地触摸精神根脉
九天红色寻访:青年在革命圣地触摸精神根脉
7 月 12 日至 20 日,一支实践团队踏上红色寻访之旅,先后走访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遵义、瑞金、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及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 8 处红色圣地,在 9 天时间里,通过实地探访、聆听讲解,从文物与故事中解码红色精神密码。
首站井冈山的晨雾中,团队在毛泽东同志旧居见到那盏布满划痕的油灯。讲解员介绍,1927 年冬,毛泽东在此裹着旧棉袄写下《井冈山的斗争》,“革命成功不是靠等待,是靠干出来的” 这句箴言便诞生于此。黄洋界哨口的战壕边,“竹钉御敌” 与 “三发炮弹退敌” 的传奇,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红军以弱胜强的智慧与勇气。
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毛泽东用过的纺车缠着半卷棉纱,1943 年大生产运动时,他每日纺线一小时,所纺之线被评为 “甲等线”;南泥湾的万亩稻田旁,那口曾日供三千人用餐的老铁锅,见证着三五九旅 “用手刨地开荒” 的奋斗史,场院老乡打谷的声响与当年战士劳动号子仿佛重叠。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内,毛泽东办公室敞着的铜墨盒旁,408 封电报稿复印件记录着三大战役的运筹 ——“辽沈战役关键时,他三天三夜未眠,饭热了三次都没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不送礼,不请客” 的标语,让 “两个务必” 的警示深入人心。
遵义会议会址的藤椅、瑞金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的清甜、上海石库门内 13 位代表秘密集会的场景、嘉兴南湖红船上 “兰花作警戒” 的细节、南昌起义中贺龙撕碎委任状的决绝…… 一路行来,19 岁牺牲的吴月娥、“八子参军” 的杨荣显等故事,让队员们多次动容。
活动最后一天,队员们围坐分享感悟,计划通过调研报告、视频剪辑和宣讲,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红色故事。“从油灯到红船,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是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 一位队员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时间:2025-08-06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