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团队踏入暑托班,开启一段与孩子们相伴、与教育共成长的旅程。团队成员怀揣着助力孩子暑期学习、传递知识温度的初心,投身暑托班作业辅导工作,原以为只是简单的知识解惑,却在作业本的字里行间,邂逅意想不到的教育真谛。
初入暑托:难题接踵,辅导遇困
初入辅导场景,难题如潮水般涌来。三年级小朋友“的地得”混淆不清,五年级小女孩做数学应用题总遗漏条件,还有男孩面对作文稿纸,铅笔悬停十分钟难以下笔。志愿者们手持红笔,逐字修改、放缓语速讲解,满心期待能为孩子拨开迷雾,可换来的却是孩子们愈发紧锁的眉头。小朋友对着圈出的错字发呆,小女孩反复擦拭算式,橡皮屑堆积如山,这一幕让志愿者们意识到,传统的直接纠错模式,或许并未抵达教育的核心,反而给孩子增添了压力 。
思维转变:从直接纠错到尊重思维
转机出现在一个平凡午后。志愿者蹲下身子,查看一位小朋友的日记,“小鸟地唱歌”的表述被圈出,正欲讲解语法时,孩子小声反:“小鸟唱歌时就是在地上跳来跳去呀。” 这瞬间的“交锋”,让志愿者愣住,而后顺着孩子思路望去,发现“地”字背后,是孩子对世界独特又珍贵的感知。那天下午,语法规则被暂且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关于小鸟唱歌模样的趣味聊天。最后孩子笑着改成“小鸟在地上唱歌”,字里行间的雀跃,比语法正确更动人,也让志愿者初次触摸到“守护孩子独特思考”的教育微光。
引导成效:自主思考,成长绽放
这次经历后,辅导方式的转变悄然发生。辅导小女孩数学题时,志愿者不再直接点明漏看条件,而是以“若你当小老师,会提醒同学注意哪个词”引导。孩子读题三遍后,猛地拍脑门:“‘平均’两个字很重要!” 看着她自主画出重点,志愿者明白,引导思考比给予答案更具价值。写作文犯难的男孩,也在志愿者“先找画再思考”的建议下,开启创作新路径。他画夏夜萤火虫、爷爷蒲扇,再将画面转化为“萤火虫提着小灯笼找朋友”的句子,眼睛亮得似落满星星。原来文字门槛前,绘画能成为搭桥的石板,让孩子顺利跨越,这让志愿者深知,教育需因势利导,用孩子熟悉的方式叩开知识大门。
离别收获:作业间悟教育,记忆里藏成长
一周暑托班辅导渐近尾声,孩子们的作业本悄然蜕变。红笔痕迹减少,自创符号增多,音符标注易错字、算式旁画小笑脸,男孩作文本里夹着插画,每一页都满是温度。志愿者翻阅这些作业本,恍然大悟:教育从不是把标准答案生硬填进空白,而是守护独一无二的思考痕迹,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长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枝叶。
离别时刻,一位小朋友递来画着“老师看懂我的小鸟”的纸条,字迹歪扭却饱含真诚。这个夏天,志愿者本想填满作业本空白,最终却是孩子的字迹,填满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错题里藏着天真,困惑中萌动思考,这些才是成长最珍贵的注脚,是教育路上最该珍视的宝藏。
志愿者们在暑托班的日日夜夜,从手忙脚乱到从容引导,从执着答案到守护思考,完成了教育认知的蜕变。他们见证孩子在错误中挣扎、在引导下觉醒、在创作中闪光,明白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孩子收获知识与成长,志愿者收获教育的真谛与心灵的触动。此次暑托班作业辅导,于孩子是暑期学习的助力、思考力的滋养;于志愿者,是教育实践的课堂、教育理念的重塑。它让大家看到,教育不必是刻板的灌输,而是以尊重为底色,以引导为画笔,描绘孩子独特的成长画卷。
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团队将带着这份暑托班收获的教育启示,继续投身各类教育服务活动,把守护孩子思考、激发自主成长的理念传递下去。期待更多人关注暑托班里的教育细节,从这些微小互动中,汲取教育智慧,让更多孩子在尊重与引导中,奔赴充满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未来,也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心灵、滋养成长的永恒事业。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团队,以暑托班作业辅导为契机,书写了一段关于教育觉醒与成长的故事。他们用行动诠释,教育的魅力在于尊重孩子独特性,守护思考痕迹。愿这样的暑托班实践更多涌现,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被温柔以待,让教育者在陪伴中持续领悟教育的深邃与美好,为培育有独立思考、有纯真心灵的新时代少年,注入志愿力量与教育温情,让暑托班成为孕育教育新思考、催生成长新可能的温暖摇篮,在岁月长河中,流淌出更多滋养心灵、启迪未来的教育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