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精神永传承——专访襄渝铁路建设者姚尚明

(通讯员 钱俊海)“那段日子,苦是真的苦,但现在想起来,全是光。”78岁的姚尚明老人抚摸着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他身着工装,站在襄渝铁路的隧道口前,眼神明亮。近日,我们专访了这位曾参与襄渝铁路建设的老兵,听他讲述那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筑路传奇。

一锤一镐,凿出“地下长城”

1970年,23岁的姚尚明响应号召,加入襄渝铁路建设大军。“我们负责的是秦巴山脉段,山高谷深,岩层坚硬,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力。”他回忆道,隧道开挖全凭钢钎、大锤和炸药,“一锤下去,虎口发麻;硝烟散尽,满脸尘土。”

 

最难的是大巴山隧道,全长近6000米,是当时国内最长的铁路隧道。“洞内缺氧、潮湿,夏天温度高达40℃,很多战友中暑了,醒过来继续干。”姚尚明说,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一天打通隧道,铁路就能早一天通车。”

 

军民同心,共筑“钢铁大动脉”

 

襄渝铁路沿线地质复杂,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建设难度极大。“不仅有我们铁路工人,还有解放军战士、知青,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分彼此。”姚尚明记得,有一次隧道发生塌方,解放军战士冒着危险冲在最前面,用身体护住施工设备,“那种生死与共的情谊,一辈子都忘不了。”

 

为了保障物资供应,当地百姓自发组织骡马队,沿着陡峭的山路运送粮食和器材。“老乡们常说‘铁路修到家门口,好日子就来了’,这份期盼,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精神永驻,见证时代变迁

 

1979年,襄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条连接湖北、陕西、重庆的“钢铁大动脉”,彻底改变了秦巴山区交通闭塞的状况。“通车那天,我站在站台上,看着火车呼啸而过,眼泪止不住地流。”姚尚明的声音有些哽咽。

 

如今,姚尚明时常会乘坐高铁经过当年奋斗过的地方。“看到高铁飞驰,隧道宽敞明亮,心里既骄傲又感慨。”他说,襄渝铁路的建设教会了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十六个字,是老一辈筑路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了先辈们的付出。”姚尚明希望,襄渝铁路精神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激励更多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作者:钱俊海 来源:铁脉薪传实践团
时间:2025-07-16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巢湖学院支教团在梅渚镇开展教育关爱实践活动
  • 非遗文化的青春传承:巢湖学院实践团梅渚镇非遗保护与
  • 探农科就业路径 拓留青发展新篇——青岛农业大学青衿植
  • 运河畔的香酥传奇:乾隆贡酥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