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职业教育法》中"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科学文化素养、系统专业知识及精湛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要求,巢湖学院"赴梅诸镇儿童教育帮扶团"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赤诚之心,携职业教育创新理念与实践方案,踏上了郎溪县的土地。
精准对接需求:让职业教育扎根乡村土壤
“很多孩子不知道除了考大学,还能有哪些成长路径。”支教团队长杨雯雯在调研中发现,乡村青少年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普遍存在“窄化”现象,要么将其等同于“学技术、当工人”,要么认为是“成绩不好的无奈选择”。为此,团队特意开展了职业教育主题演讲,希望可以提高儿童的职业认知。

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职业迷茫”问题,团队特别开设“生涯故事汇”,有镇上坚守三十年的非遗传承人,分享从第一次表演到去往不同城市表演的专注与坚持;也有村中的快递员,聊起跑遍全乡送货时,如何从熟悉每条路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生活的温度,让孩子们看到,无论是站在聚光灯下的专业人才,还是扎根日常的普通劳动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职业的意义。
同时,宣讲人还通过互动的形式了解儿童对职业认知的不同程度,根据儿童其父母的职业为切口,深入讲解职业的不同方面。总结阶段,团队围绕"收获与未来职业规划"与孩子们展开交流。通过引导,让孩子们主动分享对未来职业的畅想。
播撒希望种子:从“短期支教”到“长效陪伴”
在这次支教的主题演讲中,巢湖学院"赴梅诸镇儿童教育帮扶团"聚焦职业教育对乡村青少年的意义,向学生分享了职业教育的多元可能性——它不只是技能学习,更是打开人生选择的一扇门。
演讲结束时,巢湖学院"赴梅渚镇儿童教育帮扶团"与安徽农业大学达成合作。这意味着,巢湖学院"赴梅渚镇儿童教育帮扶团"播下的职业教育理念种子,将由安徽农业大学接力培育。而巢湖学院也会持续关注基地发展,让这场以演讲为起点的职教探索,能真正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添一份力量。

离别那天,孩子们用彩纸折成“星星”送给志愿者,上面写着稚嫩的心愿:“我想当法医”“我要开一家自己的花店”“希望家乡的特产能通过网络卖遍全国”。这些朴素的愿望,恰似支教种下的种子,在乡村教育的土壤里悄然生根。
此次“三下乡”支教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一场职业教育理念的播种。正如宣讲人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所有孩子的命运,但希望通过这束微光,让更多乡村少年知道,人生的赛道不止一条,每一种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技能都能绽放光彩。”当青春力量与职业教育相遇,当城市智慧扎根乡村沃土,必将孕育出更多关于成长与希望的故事。
通讯员 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