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老教师眼中的乡村教育变迁:从“村村有初中”到呼唤“扎根的力量”

四十年老教师眼中的乡村教育变迁:从“村村有初中”到呼唤“扎根的力量”
 
(通讯员:李亚臻 李博文 张珺楠)2025年7月7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领梦者・弘帆”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深入邵阳市洞口县月溪镇,拜访在乡村教育领域坚守四十年的三十年党龄老党员肖调县。在深入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清晰了解了乡村教育历史变迁与现实挑战,以及老教育人的深切观察与殷切期望。
 
 
图为实践团对晓调县老师进行访谈 尹妤伊供图
 
据悉,肖调县的教育工作生涯始于1982年7月,至2022年12月正式退休,历时逾四十年。在此期间,他曾在月溪中心小学、欧溪中学、渣坪中学等多所学校担任教职,历任教导主任、校长、学区专干等职务,并教授过语文、数学、历史、生物、美术等多种学科。根据学校需求,他能够胜任各种教师角色,因此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万金油”。
 
 
时代巨变:从“手绘投影”到环境重塑
回顾往昔,肖调县同志满怀感慨。过去教学条件异常艰苦,教师需亲手绘制课件、自制投影设备进行教学。虽然物质条件匮乏、缺乏额外补助,但教师工作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压力较小。更显著的是学校布局深刻调整:从分散到集中,乡村教育转型进行时,他回忆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月溪镇的教育网络覆盖各个村落,学校布局分散,学生可就近入学,乡村教育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变化,学校布局逐步向中心区域集中,形成“资源整合、规模办学”模式。“这一变化是乡村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型。”肖调县分析称,集中办学优化了师资与硬件配置,但也带来学生上学距离变远、家庭教育成本增加等挑战。
 
现实困境:生源师资双流失,教育生态承压
谈及当前乡村教育现状,肖调县同志表达了深切的关切。他指出,目前留在山区学校的学生普遍来自经济条件较差、基础教育较为薄弱的家庭。更严峻的是,学生和教师队伍的流动性极大,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难以稳定,高水平人才稀缺。当前,部分地区基础教育存在过度竞争现象,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创新活力受抑。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着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推动教育生态优化。在月溪镇执教四十年的肖调县老师感慨:“过去孩子常在田间玩耍,如今课业负担加重。”随着学校布局集中,部分家庭产生教育焦虑,“双减”实施后,当地通过课后服务、素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应点燃孩子的热情。”肖老师认为,乡村教育需兼顾效率与个性,通过特色课程让学习回归生活,为乡村振兴培育创新人才。
 
初心印记:管理创新与育人硕果
在回顾个人教育生涯的过程中,肖调县同志自豪地提到了两件往事。首先,在2018年担任校长职务期间,他所在的学校实现了长达18年无安全事故和重大管理失误的记录。其次,他长期资助了一位家庭经济困难、背负沉重债务的学生,这份持续的关怀帮助该学生成长并成才,最终该生参军入伍,成为西藏自治区的一名正处级干部。在担任校长期间,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将部分绩效工资专门用于教学奖励,成功打造了“学校听从班主任、班主任协调教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
 
图为肖调县老师的荣誉证书 尹妤伊 供图
 
图为肖调县老师向实践团展示获得过的嘉奖 尹妤伊供图
 
未来期许:聚焦资源整合与队伍稳定
面对挑战,肖调县同志提出了关键建议。他强调,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在于稳定山区教师队伍,亟须政策激励与保障措施,以鼓励、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深入基层、长期扎根奉献。其次,鉴于学生数量减少的现状,适度集中学生资源以优化办学方式是可行的策略。最后,肖老呼吁高校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为乡村教育注入更优质的新生力量。
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深感四十年乡村教育的变迁既是一部奋斗史,也映射出亟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肖调县同志的经历与思考,为探索乡村振兴特别是教育振兴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基层视角与实践智慧。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成为实践团后续调研与建言的重要方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同肖调县同志采访结束后的合影 刘艺杰供图
 
肖调县同志四十载扎根乡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深刻映射了国家乡村教育从资源匮乏到追求质量提升的时代变迁。亲历学校布局调整、生源师资变化等关键阶段,并以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育人成果,为破解当下乡村教育面临的生源师资双流失、教育生态承压等现实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基层视角。他所提出的稳定教师队伍、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师范生专业培养等建议,不仅凝聚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切,更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现实路径与努力方向。
作者:李亚臻 李博文 张珺楠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领梦者·弘帆”暑期社会实践团
时间:2025-07-11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铁脉铸魂照初心 薪火相传续华章——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
  • 岩源:革命热土上的红色记忆
  • 岩源:革命热土上的红色记忆
  •  在墨色皖南,歙县岩源村宛如一部摊开的革命史书,记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记忆,诉说着“星火岩源,革命热土”的传承。它曾是革
  • 07-11
  •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领梦者·弘帆”暑期社会实践团
  • 四十年老教师眼中的乡村教育变迁:从“村村有初中”到
  • 河北工程大学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数理赋能金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