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酉阳县何家岩村历史悠久,古树作为村落生态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独特的生态价值和人文内涵。为深入了解当地古树的变迁与分布情况,2025年7月6日,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耕培启润”志愿服务团走进酉阳县何家岩村,围绕村中的古树展开实地调研。
团队成员们沿着蜿蜒的村道展开拉网式排查。很快,一棵树皮青绿的古树引起了团队成员的注意,经初步辨认正是珍稀的金丝楠木。每发现一株古树,队员们都立刻架设设备展开初步测量,同时邀请当地的老村民讲述与之相关的村落故事,让科学考察与文化探寻同步推进。经过排查,团队成员在四处地点发现古树。
图 1 服务团成员排查古树分布情况
团队携带胸径尺、皮尺等专业工具开展系统性测量,通过测量古树胸径、地径、冠幅等数据了解古树生长情况。测量间隙,队员们逐一记录伴生的苔藓、草本及灌木种类,尤其关注古树与其他植物的根系分布关系。团队成员全程遵循“最小干扰”原则,测量后及时恢复现场原貌。这些细致操作既为生态共生分析积累了详实数据,更以实际行动守护着古树的原生生长环境。
图 2 服务团成员测量古树数据
数据记录环节,团队以“零误差”为准则,保持严谨的态度进行记录。成员们手持定制的记录表,在树荫下逐栏填写每株古树的测量数据,胸径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冠幅标注南北、东西向具体数值,伴生植物附着位置等细节都一一记录。同时,另一位成员同步录入电子表格,确保纸质与电子记录形成唯一对应。其次拍摄记录同样细致入微,每张照片都嵌入时间戳与GPS定位信息。
图 3 服务团成员记录整理古树数据
当日晚间,团队在临时驻地展开数据系统梳理工作。队员们通过建立数据库、启动GIS软件、进行交叉比对等操作,初步发现保护关注度较高区域的古树病虫害发生率相对较低,为后续探讨“人文保护因素与生态状态关联性”提供了第一手分析素材。最终形成的结构化数据库与可视化地图,为次日的调研总结及保护方案构思奠定了扎实基础。
图 4 服务团成员合照
此次实践为队员们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实战平台,从胸径测量时的毫米级校准,到GIS地图绘制中的坐标匹配,再到问卷数据的交叉分析,每一项操作都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如今,这些古树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守护者,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图腾。团队留下的不仅是一份调研报告,更是让古树在生态保护中延续生命力、在文化传承中绽放新光彩的可能性,使其得以继续矗立山间,见证何家岩村的四季更迭与时代新篇。
陈云龙、胡开悦、余少泽、王馨可
202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