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队一行怀着崇敬之心,前往老营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以“探寻铁道兵足迹,传承红色薪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苍松翠柏间追思先烈,在历史回响中感悟铁道兵精神,通过实地探访、聆听讲解、专题采访等形式,深入学习铁道兵历史,感悟红色精神内涵,并有幸聆听烈士陵园负责人陈太燕的深度讲解,通过面对面采访,深刻领会那段镌刻在山河间的奋斗史诗。
老营革命烈士陵园静谧肃穆,一座座纪念碑、一块块墓志铭,无声诉说着铁道兵战士们为国家建设、铁路贯通而挥洒的热血与青春。实践团队成员们怀着肃穆的心情,缓步走过纪念广场,在陈太燕的细致讲解下,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从抗美援朝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抢建铁路的生死时速,到和平时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岁月,铁道兵们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豪迈气概,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一条条钢铁大动脉,为国家发展铺就了坚实轨道。

(图为老营革命烈士陵园 来源:宣发部)
“每一段铁轨的延伸,都浸透着铁道兵的汗水与忠诚;每一座桥梁的架起,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担当。”陈太燕深耕陵园管理与红色历史研究多年,对铁道兵的事迹如数家珍。他结合陵园内的史料实物、影像资料,向团队成员生动还原了铁道兵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如何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攻克技术难关、保障运输畅通的动人故事。从冻伤的双手紧握钢钎的细节,到深夜油灯下绘制施工图纸的专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在随后的采访中,陈太燕谈及传承红色精神的意义时强调:“铁道兵虽然已集体转业,但他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精神,永远是我们面对挑战、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当代青年尤其需要从这样的历史中汲取养分,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内涵,在各自的岗位上续写担当。”他的话语引发了团队成员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图为陵园负责人陈太燕、铁脉薪传指导老师及成员 来源:宣发部)
作为以“铁脉薪传”为名的实践团队,各成员们始终致力于挖掘铁道兵历史、传播铁道兵精神。此次老营革命烈士陵园之行,让团队成员对“铁脉”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仅是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络,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脉络;“薪传”不仅是历史故事的讲述,更是责任担当的接续。团队负责人表示,要将把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研究资料,通过校园宣讲、线上分享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铁道兵的事迹,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焕发新的生机。
此次探访与学习,既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子践行“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具体行动。铁脉绵延,精神永恒,铁道兵的奋斗故事将继续激励着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图为铁脉薪传成员 来源:宣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