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文火慢煎康元肉饼,围炉细谈文化传承】

(通讯员:郑可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文和精神,是祖先给予后辈们的问候和告别,也饱含着后辈们对过去的思念,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一天天,一年年,那些岁月留下的故事都镶嵌在了传统文化的每一寸肌肤纹理之中,写成了斑驳而又婉转的时代回音。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做好宣传工作,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留韵传香实践队于2022年12月18日前往了聊城莘县,了解并记录了当地传统名吃—康元肉饼。
 
寻访店铺,喜得美食
留韵传香实践队在12月18日下午到达店铺,这家店开在振兴街上,户门朝北,面积不大,约50平方米,6套木制桌椅,桌上摆着茶水,香醋和辣椒油,煎肉饼的摊子撑在西北角,老板姓房,是这一代房氏康园肉饼的传承人。
 
队员们到达的时候,房老板正在煎着肉饼,实践队队员向他表明来访的目的后,他表示自己很乐意将康元肉饼的台前幕后的故事分享给队员们。随后房老板将刚刚煎好的肉饼切成一个个小扇型送给队员们吃,队员们再三推辞但房老板实在是盛情难却,于是队员们表达感谢后,接过了肉饼,开始享受起美食。色泽金黄,造型美观的康元肉饼,经文火反复油煎之后,皮薄酥脆,香气四溢。队员们吃完后对老板的手艺赞不绝口。队员马明旭表示:“房老板的热情让我很感动,也许传承本身是一件很冰冷的事,但传承人是有温度的。”

 
 
家中详谈,温情满满
享受完美食后,房老板带队员们来到自己家中向队员们讲述起康元肉饼的历史。从房老板的讲述中的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莘县房氏康园肉饼源于清光绪年间地方知名厨师房登山,也就是房老板的先祖,房登山将猪肉或羊肉切成大片,配上自己研制的调料,再以葱、粉条辅之,放在锅里反复煎烤,待肉饼色呈金黄,便置于油纸中贩卖,因其外酥里嫩且有回味,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自此,前来品尝的食客络绎不绝,房家康元肉饼的名号也越来越响亮。康元肉饼传承至今,其制作方法十分讲究,从和面的水温到食材的比例再到刷油的时间间隔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对传承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据房老板回忆,他的父亲那一辈的族人年轻时就常常因为油温控制的不好而被爷爷教训,到了房老板这一代,家中的其他小辈们都纷纷另谋出路,不愿一辈子围着个火炉子。当实践队队员们问道为什么房老板愿意传承这门手艺时,他回答到:“俺不懂啥大道理,俺就是知道这是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准没错!。”房老板和实践队队员们聊了许久,和他分别时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此行收获良多。队员郑可鑫表示:“由对家族的认同上升到对传统的热爱,是房老板情感的升华,也是身为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人难得的深厚情感,房老板用他的肉饼和他的热情温暖着每一位顾客。

 
广场宣传,收获良多
随后留韵传香实践队队员们来到莘县雁塔广场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康园肉饼的调查问卷对路人进行了问卷访谈,并就有关内容进行了讲解。在访谈过程中,队员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莘县人民对康元肉饼的喜爱,同时也体会到了莘县人民单纯质朴,落落大方的精神风貌。队员韩京翰表示:“在当今这个很多传统文化都被渐渐遗忘的时代,康元肉饼能被这么多人记得和喜爱,真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
 
此次实践活动虽然辛苦,但留韵传香实践队队员们却是收获满满。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食的魅力。此次实践活动也拓宽了队员们的视野,加深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队员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在纸面上更在生活中,传统文化记录着生活在一方天地里的人民的酸甜苦辣,生活百态,它是十分接地气的,它是经久不断永远不会被百姓们遗忘的。此次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队员们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态度,更加严谨的工作态度,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去开展接下来的实践工作,以奋进之笔谱写实践新篇章。
 
 
 
时间:2023-01-31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留韵传香实践队郑可鑫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