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学子赴河北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实践

  (通讯员:赵颖璿 杜静蕾 彭海静)7月12日至26日,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八秩重走英雄路,一脉相承赤子心”实践服务团赴河北博物院及保8定市博野县南小王镇南杨村开展抗战主题实践。此次活动旨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通过实地调研深化青年学子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南杨村的红色记忆
  
  7月12日,实践团抵达抗日烈士刘化南和刘小根的故乡南杨村。通过村委会书记周颖昌的讲解,实践团了解到刘化南在七七事变后赴西马村、防陵一带发展团员,建立党支部、组织农会、妇救会、工会,建立村抗日游击小组,建立县游击大队等,发动群众同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的英勇事迹。在翻阅烈士档案时,团队成员发现博野籍战士杨小根的记载:时为冀中军区六分区四十四区队战士,1943年在赵县大马圈战斗中为夺取日军机枪身中数弹牺牲,年仅22岁。
  
  当日下午,实践团在村委会会议室举办"南杨抗战记忆"专题讲座。实践团通过新整理的《博野县抗战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档案》,向二十余位村民展示数据:该村在抗战期间直接参战村民达87人,其中9人列入烈士名录。宣讲使村民更加深入了解抗日事迹,增强对红色精神的信仰和对红色文化的传承。
  
  (队员对村民进行宣讲。赵颖璿供图)
  
  文物见证抗战烽火
  
  7月26日,实践团成员前往河北省博物院“烽火抗战,英雄河北”主题展区进行参观学习。该展区通过“烽火燕赵”、“平原烽火”、“太行脊梁”、“伟大胜利”四个单元,系统展示了1931年至1945年间河北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历程。实践团成员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区,重点观看了其中陈列的枪支、军服、文件档案、缴获的日军物品以及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文展板。这些实物史料详细呈现了河北作为敌后抗战主战场的重要地位,具体包括冀中平原军民广泛开展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游击战术,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坚持过程,以及众多燕赵儿女不畏牺牲、英勇投身抗日战争。
  
  (狼牙山五壮士。姚明宇供图)
  
  展陈内容客观反映了河北人民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进行的顽强斗争与付出的巨大牺牲。通过实地观看详实的历史资料,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河北抗战的艰辛历程与伟大意义,认识到需要弘扬先辈的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队员参观展览并聆听讲解。杜静蕾供图)
  
  实践成果与精神传承
  
  通过为期两周的深入实践,青岛农业大学实践团在燕赵大地完成了系统的红色文化学习与调研。在南杨村,团队实地走访烈士故乡,通过村史档案与实物史料,梳理出该村87位村民直接参战、9位英烈为国捐躯的抗战史实,并整理形成《博野县抗战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档案》专题资料。在河北省博物院,成员系统考察"烽火抗战,英雄河北"主题展陈,通过四个单元千余件抗战文物、文献及影像,全面认知河北作为敌后抗战主战场的战略地位与牺牲贡献,重点记录冀中地道战、太行根据地等军民协同抗战的战术创新与斗争智慧。
  
  实践表明,红色精神的传承需依托具象化载体。南杨村斑驳的烈士档案与村民口述,博物院陈列的染血军服与战斗器械,使抗战历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族记忆。青年学子在史料实证中深刻体认到:民族危亡之际,正是无数普通民众以血肉之躯构筑抗战长城,其展现的坚韧意志与家国情怀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此次实践不仅完成地方抗战史料的抢救性整理,更通过史料数字化、主题宣讲等方式,为当地红色资源保护与活化提供学术支持。
(队员合照。姚明宇供图)
  调研成果将进一步转化为红色教育素材,团队计划依托校地共建平台,协助南杨村建立数字化烈士纪念库,并将博物院抗战史料纳入高校思政课程案例库。实践印证了田野调查与文博研究相结合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性,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获得的认知深化,将成为践行新时代使命的精神基石。
来源:赵颖璿 杜静蕾 彭海静
时间:2025-08-03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青岛农业大学学子赴河北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实践
  • 青春逐梦,法润濉溪:淮北师范大学法韵小喇叭志愿服务
  • 语润新华传乡音 推普赋能助振兴
  • 语润新华传乡音 推普赋能助振兴
  •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语人为善”实践团队走进淮南市新华村,开展普通话调研和推广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 07-30
  • “石榴同欢·情暖生辰”:切吉村民族团结爱心生日会
  • 绘梦乡村!七月初巢湖学院实践团赴郎溪开展墙绘实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