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蝉鸣把曲阜的老巷织成一张密网,我攥着民情记录本的手心沁出薄汗。这是我们暑假乡情民情考察的第三天,青石板路上的暑气透过帆布鞋底往上冒,巷口 “孔府菜传人” 的木牌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王师傅正站在门槛上翻晒花椒,麻香混着汗水的味道扑面而来。
最初组队考察时,我们总想着要挖掘 “文化底蕴”,在笔记本上列满 “非遗传承”“民俗保护” 之类的关键词。直到走进这条藏在孔庙东侧的胡同,才发现真正的乡情藏在晒秋的竹匾里,裹在刚出炉的油酥饼中,随着老人们摇蒲扇的节奏轻轻晃动。

第一天在巷口遇见李奶奶时,她正坐在小马扎上摘芸豆。竹篮里的芸豆绿得发亮,她的手指在豆荚间翻飞,动作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快。“丫头,你们来打听啥?” 她往我手里塞了颗刚摘的葡萄,果皮上还带着绒毛,“咱这巷子没啥稀奇的,就是住了一辈子的老骨头,守着老手艺过活。” 她指的是巷尾的笔墨铺,张爷爷在那儿做了五十年毛笔,夏天的作坊里总飘着松烟墨的清苦香气。
张爷爷的墨坊藏在两扇朱漆木门后,推开时 “吱呀” 作响。屋内比巷外低了好几度,墙上挂满晾晒的毛笔,笔锋在穿堂风里轻轻摇晃。他教我们分辨狼毫和羊毫时,手指在笔杆上摩挲的样子,像在抚摸自家孩子的头顶。“做笔得顺着毛的性子,就像待人得懂人心。” 他蘸着清水在青石案上写字,水痕很快洇开,“现在年轻人都用钢笔了,可逢年过节,还是有人来求副春联的笔墨。” 那天下午,我们帮他把晾晒的毛笔翻面,指尖沾满松烟的凉意,比巷口的冰棍更解暑。
考察过半时,我们在社区活动中心办了场纳凉座谈会。傍晚的凉风驱散了暑气,老人们搬来小马扎围坐成圈,手里的蒲扇摇出沙沙的声响。78 岁的周大爷讲起年轻时在孔府打杂的经历,说那时的厨师切菜要 “刀不碰板”,熬汤得用 “百年老锅”。“现在游客多了,好多菜都变了样。” 他往嘴里扔了颗花生米,“但咱街坊邻居的家常菜,还守着老规矩 —— 炖肉要放山楂,包包子得用曲阜本地的面。” 他的话让我想起昨天在菜市场看到的场景:卖菜的阿姨在秤完菜后,总会多添两颗香菜,说 “老主顾就得实在”。
最难忘的是跟着王师傅学做孔府菜的那个上午。他的厨房在老宅的天井里,一口黑铁锅擦得发亮,灶台上摆着自家腌的酱菜坛子。我们想学 “诗礼银杏”,他却先教我们选银杏果:“得挑外皮软的,捏着有点黏手的才甜。” 去皮时他让我们戴着手套,说 “这玩意儿沾了皮肤会痒,就像待人得知道避讳”。炖银杏时他不用味精,只加少许冰糖,“食物本身的味道最金贵,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用瞎添东西”。那天的银杏炖得糯糯的,甜香里带着草木的清气,比餐馆里的更有滋味。
考察快结束时,我们在巷口支起小桌子,把这些天收集的故事整理成图文册。王师傅送来刚出炉的油酥饼,张爷爷带来几支他做的小楷笔,李奶奶把自家种的葡萄装满竹篮。老人们围过来看册子,指着照片里的自己哈哈大笑:“这不是我晒的辣椒吗?”“张老头做笔的样子真严肃。”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和那些晾晒的玉米、辣椒串叠在一起,像幅流动的乡情画卷。
出发前老师说,乡情考察要 “用眼观察,用心感受”。那时我总想着要写出深刻的报告,却在这些天的相处里明白,真正的民情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王师傅炒锅里的烟火气,是张爷爷笔锋里的坚持,是李奶奶递来葡萄时掌心的温度。暑气渐渐退去时,我们的记录本写满了,相机存满了照片,而心里装着的,是比孔庙的红墙更温暖的人间烟火。
离开那天清晨,我特意去看张爷爷做笔。晨光从窗棂漏进来,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松烟墨的香气混着巷口的槐花香飘进来。他说:“你们年轻人记得常来,老手艺怕的不是没人学,是没人记挂。” 我握着他送的小楷笔,笔杆上还留着他的体温,突然懂得暑假这场考察,不是来 “发现” 什么,而是来 “记住” 什么 —— 记住老巷里的乡音,记住手艺人的坚守,记住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