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铭记被遗忘的英雄史诗

在山东威海环翠区海源公园的东侧,一座深埋于石崖之下的十字形建筑静默矗立。这座名为“一战华工纪念馆”的建筑,以独特的姿态将历史与自然融为一体——穿过地下通道,尽头是直面大海的出口,海浪声与历史回响在此交织,诉说着百年前14万中国劳工跨越重洋、投身一战的悲壮史诗。作为全国首个一战华工专题纪念馆,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唤醒民族记忆、传递和平精神的灯塔。

一、历史背景:从“以工代兵”到国际舞台的沉默参与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席卷欧洲,协约国因伤亡惨重陷入劳动力危机。此时,刚结束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试图通过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地位,北洋政府提出“以工代兵”战略——以普通劳工代替正规军支援欧洲战场。1916年起,英法两国在威海卫设立招募基地,这座北方港口城市凭借其租借地历史、基础设施和地理优势,成为一战华工最大的集结地与训练出发港。

在两年间,超过14万华工从威海卫启程,其中约4.4万人经此转运。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山东农民,怀揣着“挣洋钱、养家糊口”的朴素愿望,却未料到等待他们的是战场上的生死考验:修筑工事、挖掘战壕、清理弹药、掩埋尸体……在炮火纷飞的西线战场,华工们以血肉之躯支撑起协约国的后勤命脉。据统计,约两万名华工在战后被遣返,两千余人明确记载死亡,两万人下落不明,而三千人选择留在法国,成为第一代华工移民。

二、建筑叙事:十字路口的隐喻与自然的共生

纪念馆由同济大学李立教授设计,建筑面积2344平方米,其中720平方米为展览空间。建筑深埋于地下,仅露出十字形入口,象征近代中国在历史洪流中的艰难抉择——是继续闭关锁国,还是走向世界?这一设计呼应了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却遭列强背叛的屈辱,也暗合五四运动爆发后民族觉醒的历史转折。

建筑外墙采用木模板清水混凝土与光面清水混凝土结合,粗糙的肌理隐喻华工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内部空间通过自然采光引导参观流线,从“世纪大变局”到“大潮起东方”,五个展区以沙盘、模型、历史照片和近200件实物(如铜手镯、帽徽、华工日记)还原历史场景。最震撼的是一条直通大海的通道:参观者穿越黑暗的展厅后,眼前豁然开朗,碧海蓝天与刘公岛隔海相望——这一设计既是对自由与和平的隐喻,也是对华工牺牲的终极致敬。

三、展陈逻辑:从个体命运到全球影响的微观史

纪念馆的展览以“劳工神圣”为主题,通过五个章节层层递进:

  1. 世纪大变局:展示一战背景下的中国外交困境与“以工代兵”战略的提出;

  2. 最佳招募地:揭示威海卫成为华工集结地的历史必然性;

  3. 万里赴戎机:以实物与影像还原华工的跨国旅程与战场生活;

  4. 遣留何处去:追踪战后华工的归国潮与海外定居史;

  5. 大潮起东方:探讨华工对五四运动、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及全球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其中,一封华工家书令人动容:“儿在法国挖战壕,虽苦犹荣,愿祖国强盛。”这些未被主流历史记载的个体叙事,与巴黎和会档案、协约国军方报告形成互文,揭示了华工如何以“沉默的大多数”身份参与世界秩序重构。

四、当代价值:从历史记忆到和平教育的公共空间

作为威海市博物馆分馆与国家二级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年均接待观众4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超16万。其社教品牌“知脚下看天下——重走甲午古战场”与“博学堂·探史之旅”通过情景剧、研学活动等形式,让历史“活”起来。2022年,该馆基本陈列获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奖,2023年入选“山东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填补了世界一战史研究的空白。长期以来,西方叙事中“华工”常被简化为廉价劳动力,而纪念馆通过展示华工掌握兵械操作、参与战后重建的史料,证明了他们不仅是“苦力”,更是现代技术传播者与世界公民的先驱。这种去边缘化的历史书写,为全球化早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提供了新视角。

五、结语:在十字路口回望与前行

站在纪念馆的十字形入口,海风裹挟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百年前,华工们从这里走向战场,用生命换取微薄的酬劳与国家的国际认可;百年后,这里成为反思战争、珍视和平的教育基地。当参观者穿过黑暗的展厅走向光明的大海,他们完成的不仅是一次空间移动,更是一场从历史苦难到精神觉醒的旅程。

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当下。那些埋骨他乡的华工、那些在巴黎和会上失语的代表、那些在五四运动中觉醒的青年,共同构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基因链。而这座建筑,正是解码这段基因的钥匙。
来源: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李卓
时间:2025-08-16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心情随笔推荐
  • 冲突的反构与奇妙的混合
  • “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乡的故事,一个更真实的被风刮过的故乡”,万玛才旦短篇小说集《乌金的牙齿》扉页上的这句话,可以视作一位
  • 06-01
  • 以红色文艺作品引领社会审美新风尚
  • 以红色文艺作品引领社会审美新风尚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
  • 06-01
  • 小说的篇幅与可能性
  •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的使命之一就是祛魅,将无数零散的个人经验驱散,代之以巨型的事件,而这些事件一旦被客观化和中立化
  • 06-01
  • 遇见更好的自己
  • 遇见更好的自己
  • 2008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雷,金融海啸席卷而来。当时,我正在休斯敦,在那个闷热的夏天,我每天晚上都睡不
  • 06-01
  • 物候有节律,苒苒其华
  • “花木知时令,鸟鸣报四时。”大自然中,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殖、迁徙,植物的萌芽、长叶、开花、结果、凋落,还有冰霜的凝结
  • 06-01
  • 文学,是时间的陈酿
  • 文学大家柳青先生流传久远的名言:“文学是个愚人的事业”。能从事文学写作者,应当是智商都不低,否则,何以敢操刀需高智慧的文学写作
  • 05-30
  • 自然文学的深度及其品质
  • 自然文学的深度及其品质
  • 自然文学或者所谓的自然写作,在很多时候看起来是一个“伪命题”,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万物之中,必定包括人在内。
  • 05-30
  • 南方的细小、漫长与幽深
  • 南方的细小、漫长与幽深
  • 朱文颖的小说属于极难把握的一类。通常就是这样,好的小说家中有一类是透明并有整体性的,结构与戏剧性的元素就像鱼骨一样显在
  • 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