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学子赴陈岭村开展非遗传承之剪纸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6月27日,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17人前往南阳市陈岭村,开展以“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为主题的文化传承活动。本次活动以非选宣传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以内容之一的剪纸艺术为载体,通过理论讲解、技艺传授、互动体验等形式,为乡村中学的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盛宴。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已有1500多年历史。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项传统技艺正面临着传承困境。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特别策划了此次剪纸文化进校园活动。
图为老师向同学们讲诉剪纸背后的故事。李妍霏供图
活动开始前,老师伫立在同学们中间,以沉稳而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剪纸背后的故事。从古老民俗里剪纸作为祈福纳祥的符号,到岁月长河中手工艺人代代相传的坚守,那些藏在红纸褶皱间的文化记忆,跨越时空缓缓流淌。同学们围站四周,目光专注,在老师的讲述里,触摸非遗剪纸的历史温度,聆听传统文化的传承脉动,为这场非遗传承进乡村活动,开启充满文化厚重感的序章 。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剪纸现场图片。鲁博雅供图
上午11时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实践队员进行技艺演示,从最基本的纸张折叠、纹样绘制到剪刀运用,每个步骤都细致讲解。孩子们在指导下,先从简单的"喜"字和窗花入手,逐渐尝试剪制复杂的生肖图案。活动现场红纸翻飞,欢声笑语不断,传统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实践环节,队员们将准备好的红纸和剪刀分发给每位同学。“剪纸最重要的是掌握‘折、画、剪’三个基本步骤。”实践队员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首先要把纸对折整齐,然后用铅笔轻轻画出图案轮廓,最后沿着线条小心剪裁。”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教学活动从最简单的对称剪纸开始。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尝试剪制“喜”字和窗花。随着教学的深入,队员们逐步引入剪纸艺术的进阶技巧,包括阴刻阳刻的运用、多层剪纸的制作方法等。在指导过程中,实践队员特别强调剪纸的创意表达,鼓励同学们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活动现场氛围热烈,同学们专注地投入创作,通过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展现着各自的想象力与审美情趣。
图为同学们体验剪纸的创作过程。李妍霏供图
实践队员在活动中发现,许多孩子对艺术充满兴趣却缺乏学习机会,他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教会孩子们一门手艺,更让他们感受到陪伴和关怀。”该学校老师对活动高度评价:“大学生们的到来,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也让孩子们看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这对乡村文化振兴很有意义。” 
图为同学们展示作品。秦正阳供图
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圆满完成在陈岭村开展的活动。本次活动通过理论讲解、技艺传授等方式,使剪纸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焕发新活力。活动期间,共指导80名留守儿童完成剪纸作品30余幅。本次活动不仅提升了乡村儿童的文化自信,也为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探索出新路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                                  
(通讯员 程俊杰)
来源:南阳理工学院——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社会实践队
时间:2025-08-17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南阳理工学院学子赴陈岭村开展非遗传承之剪纸
  • 南京师范大学:守护清流,能“援”助力
  • 儒林星火传乡野,经典新生润民心
  • 儒林星火传乡野,经典新生润民心
  • 当吴敬梓的笔墨与青年的思考碰撞,当古老的讽刺艺术照进现实的土壤,我们终于懂得:所谓传承,就是让沉睡在书页里的文字,在行走与探究
  • 08-17
  • 访校友足迹绘职业图谱,贺百十华诞传河海精神
  • 实践简报
  • 实践简报
  • 值此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依托法学学科“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特色及法学院三十年来积累的覆盖立法、司法、法律服务等多领域的
  •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