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铁道兵精神: 对话武当山杨立刚,回望襄渝铁路建设岁月
探寻铁道兵精神:
对话武当山杨立刚,回望襄渝铁路建设岁月
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前武当山税务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杨立刚,他满怀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铁道兵修筑襄渝铁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年的襄渝铁路建设,那可是一场震撼人心的大会战。”杨立刚的眼神中透着光芒,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1964年,中央发出建设大西南的号召,1969年12月29日,襄渝铁路工程大规模展开 ,它东起湖北襄阳,西至四川重庆,全长915.6公里,在当时是联络中西部的秘密国防铁路线。
谈起施工难度,杨立刚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襄渝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得超乎想象,东段的武当山,中段的大巴山,西段的蜀道,那都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天堑。”沿线江河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地质复杂,断层、溶洞、崩坍、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频发 。全线共有隧道400多座,桥梁700多座,近一半线路由桥隧连接而成,占线路总长的46%,甚至有36座车站建在桥上或隧道里。
为了打通这条钢铁大动脉,铁道兵先后投入8个师、2个独立团,共计23.6万人,还有2.6万隶属铁道兵的“三线学兵”、14万湖北民兵、30万陕西民兵、30万四川民工 ,总计100余万人参与建设。在施工初期,陕西境内交通闭塞、物资匮乏,没有公路和电力,修铁路所需的钢材、水泥、枕木以及后勤生活物资基本靠肩挑背扛 。“每人每天要在山道上往返40公里搬运物资,铁路每推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几乎时时在发生,山火、爆破、翻车事故几乎天天都有。”杨立刚的话语中满是对铁道兵战士的敬佩。
在修建过程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大巴山隧道是全线重难点工程之一,隧道进口位于山谷半山腰,周围全是悬岩峭壁,上山没有任何道路,地质结构非常复杂。战士们把钢钎打在岩石上,把绳子绑在腰间,吊在半空中一锤一锤凿开了隧道洞门 。当时便道还没有修通,隧道提前进洞需要发电机,战士们就靠着人抬肩扛,把2000多斤重的发电机一步步抬上了几百米高的“通天梯”。遇到只能容纳1人通过的险道,战士们用肩膀扛着木杠作墩,上面搭上木板作桥,架起“人梯”供抬发电机的战士从上面通过 。水泥、枕木、铁轨等材料,也是用这种方式运上450米高的半山腰洞口的。就这样,战士们靠着一双双铁的臂膀,在1个月内把1000多吨物资背到了施工现场,“建在铁道兵战士脊梁上的铁路”名副其实。
除了铁道兵战士,沿线群众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当时工程材料和机械设备运输困难,沿线群众纷纷拿出自家的运输工具,组成数万人运输大队,为部队抢运工程材料 。水上运输的群众和战士一起扬帆拉纤、摇橹划桨,闯险滩、绕暗礁;牛、马车运输队的社员们冬迎寒风、夏顶骄阳、夜持火把,披星戴月,运输不停。工程用料紧张时刻,许多社队都是夫妻相伴、全家上路,从七、八岁的红小兵,到七十岁高龄的老年人,都参与到运输队伍中 。
襄渝铁路于1968、1969年东西两段分别开工,中段于1970年一季度开工,1973年10月接轨通车,1975年11月至1979年12月交付运营 。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的打通,更是铁道兵精神的伟大见证。杨立刚感慨地说:“铁道兵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奋斗,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结束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襄渝铁路的建设历史,是一部充满热血与牺牲的奋斗史,铁道兵战士们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这条钢铁巨龙,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
(图片来源:铁脉薪传实践团)
(通讯员:钱俊海)
作者:钱俊海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时间:2025-07-08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