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铁道兵足迹:对话姚尚明,探寻那段热血岁月
追寻铁道兵足迹:对话姚尚明,探寻那段热血岁月
在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铁道兵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无数交通要道,为国家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7月3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成员有幸听取了姚尚明先生的讲座,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姚尚明,江苏省灌云县人。1970年12月,年轻的他响应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了铁道兵一师二团的一员,自此开启了他与铁道兵紧密相连的人生旅程。在部队中,他从战士做起,历任文书、排长、副指导员、政治教导员、宣传股长、政治处副主任等职务。1984年1月,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他又在铁道部十一局二处担任政治处主任、副处长等职务,继续在铁路建设领域发光发热。1979年,他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并荣立三等功,这段战火纷飞的经历也成为了他人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谈及铁道兵,姚尚明眼中满是深情与敬意。铁道兵二团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从1948年组建到1984年改工并入铁道部,这36年的光辉历程中,它参与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解放战争中,铁道兵部队全力抢通铁路干线,为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先后抢通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的15条铁路干线,铺路1600余千米,修复桥涵976座 ,为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抗美援朝时,在美军狂轰滥炸下,铁道兵战士们毫不退缩,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抢修铁路,保障了后勤物资的运输,连接起国内后勤与不断南进的交战前线。在美军数千架战机的轰炸下鏖战30日修出一条钢轨浮桥,在美军全天候的空中侦查下建起水下铁路桥,为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更是承担起了众多铁路建设重任,先后担负参加了成昆、襄渝、青藏、南疆等52项铁路工程,共建成铁路近1.3万千米,被誉为“铁路建筑的突击队”。姚尚明所在的二团也不例外,他们参与了鹰厦、贵昆、成昆、草白、东川、襄渝、兖石等铁路干、支线的建设和修复工程,部队转战南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襄渝铁路的修建,是姚尚明记忆中尤为深刻的一段经历。为修建襄渝线,他和战友们在白河驻扎了七年。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一切都靠人力。他们挖过山、开过矿、打隧道、建桥、断流、添沟,用钢钎、8磅大锤打炮眼,每个工班8小时仅能打10多个眼,用硝胺炸药爆破后仅能掘进一两寸,如遇坚硬的石头更是进展缓慢,但战士们从未放弃。在修建过程中,有不少战友牺牲,如今回忆起来,姚尚明仍满是悲痛与怀念。在白河县烈士陵园,他轻抚着烈士纪念碑,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身影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有了这些烈士们的奉献,才有了如今便捷的交通网络。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姚尚明和他的战友们再次奔赴战场。这次他们的任务是保障铁路运输线的畅通,为前线提供物资支持。战场上,敌人的炮火随时可能袭来,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但他们毫不畏惧。战后评功,炊事班荣立集体三等功,这背后是全体战士们的共同努力和付出。为了还原这段历史,姚尚明历时5年撰写了《南疆硝烟——铁道兵二团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实》。从2015年10月28日发出收集自卫还击战资料的通知,到2019年2月17日与读者见面,这期间,他四上北京、三下云南、北至黑龙江林甸、南达边境河口,先后到达20个省区市,采访总行程大约45000多公里,共收集了60多万字文字资料和700多张历史照片。他说:“我想让更多人了解铁道兵在战争中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
除了《南疆硝烟》,姚尚明还参与编纂《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处简史》,任副主审;主编《他们从军旗下走来——铁道兵二团战友剪影》上下册、《中原筑路——铁道兵二团修建襄渝铁路文集》 ,著有《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等。在202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7周年之际,他主编的《东风送暖——铁道兵二团战斗历程图片集锦》问世。近千张铁二团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片,汇集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示了铁道兵二团的辉煌历史。这些年,姚尚明一直奔波在路上,四处寻访老驻地、收集资料。他将寻访老驻地作为一条线,把搜集来的铁二团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和资料串联在一起,汇成一部铁流滚滚的二团战史。
如今,铁道兵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姚尚明说:“铁道兵的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那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这种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铁道兵的历史,传承和弘扬铁道兵精神。
采访结束后,姚尚明的话语依然在耳边回响。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群铁道兵战士们勇往直前的身影。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而姚尚明等老兵们对那段历史的执着追寻和传承,也让铁道兵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通讯员:钱俊海)
作者:钱俊海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时间:2025-07-05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