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传承人创新刺绣技法,让非遗“立起来”2025年1月15日,山西忻州代县的雁绣工作室里,山东大学商学院“元中藏遗”队成员王妍博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高凤兰展开了一场关于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承的对话。
采访中,王妍博被一幅采用“高锦绣”技法创作的刺绣作品深深吸引。这种技法让刺绣作品仿佛“立起来”一般,立体感十足。王妍博惊叹道:“高老师,这种创新技法太神奇了!您是怎么想到的?”高凤兰老师微笑着回答:“传统技艺需要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雁绣的魅力。”
每一幅作品背后,是精益求精的坚守在交谈中,王妍博了解到,每一幅雁绣作品的诞生都需要创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永不言弃的耐心。高凤兰老师感慨地说:“刺绣就像人生,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心血和情感,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王妍博被高老师的话深深打动,她问道:“高老师,您觉得现在非遗传承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高凤兰老师沉默片刻后回答:“最大的困难是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太少。非遗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非遗走进课堂,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碰撞此次调研让王妍博意识到,雁绣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小学教育的绝佳素材。她兴奋地对高凤兰老师说:“高老师,我觉得雁绣完全可以融入中小学课堂。这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还能让他们在感受非遗文化的同时,培养创新素养和专注力。”
高凤兰老师听后眼睛一亮:“这真是个好主意!非遗文化需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传统技艺,说不定就能培养出更多热爱非遗的年轻人。”
王妍博接着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刺绣课程,让孩子们亲手体验刺绣的乐趣。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场中华美学与现代教育的精彩碰撞!”高凤兰老师点头赞同:“妍博,你的话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希望。希望你们能为非遗走进课堂做些努力,我也会全力支持。”
结语随着采访的结束,王妍博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代县。她深知,非遗传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更多人像高凤兰老师一样坚守,非遗文化就一定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而将雁绣融入中小学教育,或许就是这场文化传承之旅的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