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砚田耕岁月,倾心石海铸春秋
为近距离感受杜庆收老师作品的艺术魅力,了解他如何将匠心精神融入艺术创作,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于2024年7月13日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深入探访了著名艺术家杜庆收的工作室,与杜庆收老师就工匠精神和新麦场精神的有机结合进行交流探讨,通过两者的结合与传承,从而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农业事业和科技创新领域。
匠心独运,刀刻儒魂圣道远
听闻曲阜有一位艺术家杜庆收老师采用曲阜特有的尼山石,通过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手法立体展现孔子生平故事,表达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崇敬,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的实践队员们来到杜庆收老师的工作室所在地,跟随指导老师的步伐,实践队员看到工作室外精美的大型石刻以及杜老师自制的雕刻工具,实践队员不禁感叹杜老师的心灵手巧。
在工作室正中央,一座大型孔子像巍然耸立。这座石像是对儒学文化的热爱和忠诚的表达,也是杜老师对文化传承的深情寄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杜老师认为“像孔子这样的圣贤,一定要有人去为他做这样的传承之举”,随着这个念头,杜老师倾注十年时间完成了包含一百多件作品的巨制“孔子的一生”。未来,杜庆收老师将继续在“传承孔圣文化”的坚固初心下继续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实践队员相信,在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之触动,参与到传承技艺、传承文化的行列中来。
石刻千秋,一笔一凿皆不易
征得杜老师同意后,实践队员们走进放置作品的陈列室。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们充分准备,与杜庆收老师积极交流探讨。通过杜老师的介绍,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一个个制作精美巧夺天工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杜老师对于每一块石料特点的精准把握,杜老师根据不同石料的自身特点,经过一番精巧构思与团队的通力合作,最终使原本平平无奇的石料成为呈现在实践队员们眼前的艺术品。
接下来,杜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一些已完成的作品,《忠信济水》、《汉高祀鲁》、《三贤侍坐》等作品人物形态皆惟妙惟肖。据杜老师说,为了完成这样一件作品,从选材起稿到了解故事再到完成作品常常需要花费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而“孔子的一生”系列作品共计一百多件,除了杜老师精巧的手工,这份恒心更是让实践队员感叹不已。
此外,杜老师还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他的精湛技艺,并耐心解答了大家关于工艺、设计以及行业前景等方面的疑问。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创新的不断追求与尝试。通过与杜老师的交流探讨,实践队员们体悟到杜老师这样追求与传承匠心精神的心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决心。
此次走访活动不仅使实践队员们对儒学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结合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实践队员们在心态上备受鼓舞。
夜烛璀璨,文化传薪岁月长
“我的希望就是能把这项技艺和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参与进来”,当被问到对年轻人的期许时,杜庆收老师这样向实践队员们说。实践队员们在杜老师的工作室,拉起横幅,与杜老师合影留念。这次交流中,杜老师们关切地询问了实践队员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向实践队员们传达了以自己的方式传承文化的教育理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此次交流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传承传统文化事业的伟大意义。正如《论语》所言,“德不孤,必有邻”,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份事业,也是一种担当。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队员们将继承杜老师的这一优良品质,以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对杜老师的发扬传统儒学文化的崇高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队员们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决心。本次实践活动中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对匠心精神的追求与传承,将永远伴随着他们前行。
作者:张家宾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
时间:2024-08-03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