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汲知雕刻,惓惓思孔圣
中国青年网青岛7月17日电(通讯员:徐子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国潮”正当时,这正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2024年7月13日,由中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杏坛学堂”卓越班成员组成的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前往曲阜市张王村拜访了曲阜尼山石雕刻家杜庆收老师,以此学思践悟“新麦场”精神,传承守艺人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品格。
孔子圣迹手中现,一刻一凿皆不易
在交流过程中,杜庆收老师向实践队讲述了其在尼山石雕这条路上的坎坷经历。杜老师16岁来到孔孟之乡学习雕刻技艺,自此与儒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2013年,生活安逸的他却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尼山石创作一套作品,梳理展现孔子一生的故事,以此致敬至圣先师。这个想法不仅让他耗尽了多年的积蓄,后期还卖掉了全家唯一的房子以维持创作。在106件《孔子圣迹图》系列石雕作品中,杜老师不仅使用了石雕的传统工艺,还加入了木雕技艺,并融合了尼山石雕和徽派建筑雕刻的艺术特色,在充分尊重明代线描本的基础上,加入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元素。纵使近十年的创作背后,杜庆收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十只手指伤痕累累,颈椎、腰椎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杜庆收依然没有放弃。“要传承就一定要有坚持,所有的传承都是从坚持中而来,没有坚持就没有传承。所以我誓要一辈子去守护好我们的传承。”杜庆收如是说。
以手抵心守望时代,以心驭物雕琢艺术
进入展厅,从《农山言志》、《尼山致祷》到《钧天降圣》,数百件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实践队面前。杜庆收老师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各个代表作品的名称、创作来源以及具体雕刻细节和手法,例如浮雕、镂空雕、深浮雕等等。精美的石雕作品如同一件件艺术品,吸引着队员们的目光,细腻的线条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姿态,使得展厅里发出阵阵实践队员们惊叹的声音,他们对杜老师高超的石雕雕刻技艺和其作品的精美表示敬佩和赞美。
面对实践队员提出的为什么要用尼山石进行雕刻创作的问题,杜庆收认为,尼山石蕴含的岁月积累的精华之气是其他石料远不可比的。“原石讲原事,在我看来,通过雕刻讲述孔子的故事,尼山石则是最好的材料。孔子诞生在尼山,尼山石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被注入了更多的灵气。” 来往不断的人流穿梭于尼山脚下,带走了山中的浮泥,经过岁月积淀的尼山石成为讲述“孔子一生的故事”最好的材料。如今,它们的讲诉变成了时间馈赠给曲阜这座城市最好的礼物,而杜庆收也成为了时间的“使者”。
随后,杜老师向实践队员们亲自展示了石雕技艺中的简雕刻和精雕刻,使实践队进一步了解了石雕的手工技艺。
与科技相融,与技艺交织
作为一名传统的手工艺者,杜庆收对科技发展持着认同和开放的态度,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石雕创新。诚然,当代流水线大幅度提高了石雕的制作率,然而,空有其形而无其神,流水线机器制作的石雕永远无法超过手工雕刻的细腻,无法超越作品背后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及手艺人蕴藏其中的坚守与匠心。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领略了非遗文化风采,感悟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通过与杜庆收老师的交流对非遗石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孔子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我们要尊重,也要弘扬,把它里边精华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队员们将努力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徐子怡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
时间:2024-08-03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