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学生春晖社潍子送芳支教队成员 温炽榆 7月13日 日记

自七月上旬起,我作为“潍子送芳”支教调研宣讲队的队长带领着我们的八人小队,在潍坊高密西周阳村,以当地退休教师赵洪星创办的公益机构“英华学堂”为中心,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宣讲及支教活动。
初到学堂时,当地居民十分热情地欢迎我们,在生活上处处给予我们帮助和照顾,让我们很快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生活。也放心地将家中孩子送到学堂,使我们前期的支教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逐渐我们也发现,村中的青壮年甚至一些已经上学的孩子依然在普通话的使用等方面有所欠缺,外地来客对当地方言的一知半解,徒增了沟通交流的成本。这让我意识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任重而道远。
针对于此,我们因地制宜拟定了初步活动方案,制作问卷,从日常工作中使用普通话交流、与非当地人交流时能使用普通话、认为不使用普通话会对生产生活造成干扰、需要学习相关知识或有意愿了解等多个方面对当地通用语言使用情况有了一定了解。随后,我们根据活动主办方提供的资料和网上收集的材料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当地情况的特色宣讲课程,以英华学堂为中心,通过参加暑期学堂的学生,进一步辐射到整个西周阳村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学堂负责人、学生家长及周边民众的好评。
查阅我国推普工作相关资料时,我才意识到国家通用语言并非近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衍生物,而是由来已久,上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及其门徒之间使用的“雅言”,再到秦统一六国后官员和读书人使用的“官话”,从民国时期兼顾南北口音的“老国音”,最后演变为日常使用的普通话,推普工作伴着中华文明的源流,在一代代推普人呕心沥血的经营下才取得今日之成果,也反过来推动了沉寂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华文明的发展,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张奚若先生曾说:“汉民族共同语是普通话,普通在这里是普变共通,而不是平常普普通通的意思。”
“乡音未改”,方言是每个人的家乡和归宿。推广普通话并非完全取缔方言,而是铸造一把通用于三十四个省、五十六个民族的钥匙,将十四亿中华儿女紧紧连结在一起,直至永远。
 
 
时间:2024-07-14 作者:温炽榆 来源:实况记录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走进嘎歌古巷,感受非遗魅力
  • 走进嘎歌古巷,感受非遗魅力
  • 西江千户苗寨保留了苗族传统的节庆和习俗,如苗族古歌、苗族蜡染技艺等,这些传统节庆和习俗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也促进
  • 07-15
  • 探寻武当官窑,传承与创新的窑火之旅
  • 在创新中传承-对谈青花瓷大师吴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