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武氏墓群石刻,鉴赏优秀家乡文化

原在济宁市嘉祥县的一片废墟,隐藏着诸多历史瑰宝,现逐渐被人发现,废墟的确切称谓是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南部山区的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

图为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之一,由通讯员 李之宣 提供。
图为博物馆内的场景,由通讯员 李之宣 提供。
走近博物馆,其内的石刻散发出古老的气息,让实践队员叹为观止,在当地导游的指引下,对武氏墓群石刻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除石阙外,诸石祠于宋代以后倾圮。其中的“武梁祠”画像,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录其部分榜文、图像于《隶释》和《隶续》,始以“武梁祠画像”名之。
乾隆年间,黄易等人掘出祠石,当时认为有 4座祠堂,即武梁祠和根据武梁祠位置定名的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经筹划保护,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绕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图为武氏墓群博物馆内珍藏的墓碑,由通讯员 李之宣 提供。
半晌午后,实践队员又开始了对墓群历史的揭秘,根据文物记载和导游介绍,他们见识到属于武氏墓群独有的历史魅力,武氏墓群画像石雕刻技法主要采用压地隐起,既保持了平齐的壁面,又使画像跃然而出。物像外石面留有整齐细密的竖线凿纹。构图分层分格组合,层次井然。 
通过观赏图画中的行人,不难理解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造诣,他们对“礼”进行了生动诠释。
1941年,美国学者费尉梅根据画像拓层对祠堂进行复原,但未能解决全部祠石的复原。
198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原石全面考察,重新对武氏祠进行配置复原,确证包括武梁祠、前石室、左石室 3 座祠堂,不存在后石室。
济宁一带的汉画遗存,从数量种类上有近三千块,种类上有祠堂、宫殿等地上建筑构件,以及石椁、石室等地下墓室构件,从汉画遗存出土数量、质量上皆位于全国之首。因此得到“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甲天下”的美誉。
  武氏墓群画像石雕刻技法主要采用压地隐起,既保持了平齐的壁面,又使画像跃然而出。物像外石面留有整齐细密的竖线凿纹。构图分层分格组合,层次井然。这批石刻艺术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
武氏祠内的许多画面,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图案,被各类教科书、历史书籍、图册、邮票等广泛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超过了同时期埃及浮雕、古希腊瓶画,并称为“世界三绝”,蜚声海内外。
通过这次实践,实践队员对武氏墓群石刻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增强了每位同学的文化自信,他们将把这一文化带向学校,对外传播。

图为实践队的集体合照,由通讯员 李之宣 提供。
 
时间:2024-01-28 作者:李之宣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现场拍摄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游览武氏墓群石刻,鉴赏优秀家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