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财学子三下乡:步鼍城门,赏刀剪风彩,悟漆器华韵

阳江有三宝:豆豉、小刀与漆器。其中,小刀和漆器作为三宝之二,工艺精湛,久负盛名。为探寻阳江传统文化刀剪与漆器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流光溢彩”队在7月21日至25日前往阳江对刀剪与漆器的发展现状及历史价值展开调研,以此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助力行业打破目前的困境,为今后阳江刀剪与漆器发展新局面提供参考。
观刀剪“流光”——能教七月薰风似,为取漠阳江水来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写道:“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要说到阳江的城市主题,刀剪一准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一个坐落在仅有200万人口土地上的城市,却拥有上千家刀剪工厂,这使阳江成为名副其实且闻名中外的刀剪之都。
7月21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太盛五金有限公司。太盛五金有限公司是阳江当地一家刀剪产销公司,正以创设全球一线名牌为目标,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新台阶。从冯经理的介绍中得知,太盛主打“锋派”和“前刀刀”两个刀剪品牌,其中,“锋派”注重出口,主要售往澳洲、美国等地;“前刀刀”对接内销,基本涉及全国销售面。太盛以“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套好剪刀”作为战略定位,注重品牌的创新性、现代性与独特性,产品较之其它品牌价低而质优。设计、质量等方面符合消费客户需求,近年来在国内、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十分可观。
在诸多刀剪公司中,太盛是集设计、生产、销售、品牌运营四位一体的刀剪公司,产品自产自销。访谈之余,冯经理带领我们参观生产车间,全面呈现产品的制作流程。十多道工序包括开料、打眼、调直、开刃、热处理、打背、磨肚、开口(开大口+开利口)、清洗、注塑、削水口、组装、钉剪、验收、包装,实现数字化指挥自动生产辅以人工生产。从原料进购、生产制造到成品出厂,生产车间将全环节、全方位对产品进行品质把控。
《阳江志》有载,“小刀花剪具佳,货行远近。”此句勾勒出阳江刀剪行业一派繁华图景。阳江十八子有“中国第一刀”之称誉,被列为“中国驰名商标”。当日下午,实践团前往阳江十八子工业旅游示范点。讲解员介绍道,“阳江刀具历史悠久,相传,隋朝冼夫人屯兵阳江造剑制刀,后来制刀行业传至民间,用于生产各种民用刀具,为阳江刀具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发达的造船业、便利的水利交通、海上丝绸治理的开发促进阳江刀剪业的繁荣。20世纪30年,李良辉继承一代制刀大师梁季芙衣钵,创立阳江十八子,由此开启中国刀剪行业新道路。”在十八子技术革命展区,实践团参观了阳江十八子五次技术革命时期不同的制作原料、工艺流程、刀具品种等,从自主研发制刀专用钢材到刀具热处理技术再到精密铸造技术等技术改革,向外展示了刀匠们一丝不苟、细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移步文化艺术长廊,一个由各种大小不一的刀具悬挂组合而成的编钟映入眼帘,这充分展示着刀具与音乐的脉脉相通。在这里,刀与乐同行,乐与刀共舞,硬核的刀文化也能与灵动的声乐文化相映成趣,同时又散发着各自独特的魅力。这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对刀文化的丰富与延伸,让刀剪等传统工艺更具吸引力,也赋予阳江“刀剪之乡”别样的韵味。
时隔几日,实践团来到当地的昌大昌超市刀具销售点,对超市经理进行采访。我们得知:超市以卖刀为主,剪刀为辅,其中刀以厨房刀如菜刀、切骨刀以及水果刀为主。品牌主要有十八子、美珑美利、金榕、甜蜜厨缘、美仑品、巧媳妇等。虽然阳江刀剪市场大,但不会以阳江品牌作为主要销售目标,受疫情和电商平台影响,超市的销量略微减少。在谈及刀剪的继承发展问题上,经理表示刀剪行业很难雇佣年轻人,这导致传统的刀具设计长时期缺乏新鲜的血液涌入,而这与阳江属于四线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力弱有直接联系;同时政府对高端人才的引进不够,相关的政策和补助也不够落实。
览漆器“溢彩” ——晶莹髹漆千层罩,凌霄画境羡几分
阳江漆器技艺始于明末清初,晚清有“老义和”,以技艺精湛,防潮耐用进入大众视野。后历经战争年代的摧毁作践,50年代阳江先后成立漆器生产合作社及漆器工艺厂,漆艺再现生气蓬勃,其中又以髹漆技法最为出名。“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这是田汉在1962年参观阳江漆器工艺厂(现阳江漆艺院)时题的诗句。而今,7月23日,“流光溢彩”实践团走入阳江漆艺院,走进漆艺历史,领略“晶莹髹漆千层罩” 的精奇高妙。
阳江漆器种类繁多,从质地上分有皮胎漆、木胎漆、布胎漆、金属胎漆、塑料胎漆、纸胎漆和瓷胎漆等。在漆器展示厅中,大到床柜、桌椅、板凳,小到首饰盒、眼镜盒、印章盒、盘、杯、碗筷,细到一颗纽扣都可以是漆艺的装饰。漆器最初以销售实用性产品为主,但碍于八九十年代漆器业停滞,工艺人为生活所迫,开始发展漆画。近年我国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而传承最重要的是回归生活,于是漆器渐渐又往实用结合观赏的方向发展。当漆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跟艺术接轨,这可以说是规律使然。
漆艺工序繁琐,从胎体到成型,需经历脱胎、裱布、脱模、刮灰、上漆、打磨、髹漆等步骤,期间需反复上漆与打磨。何主任表示漆艺比较复杂,至少需要十余年的学习才能做出像样的作品,而做出一件像样的作品也需至少3、4个月。当日在工艺坊遇见的师傅是从2000年开始跟随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的省级传承人陈其积学习阳江漆艺的制作技艺,至今已有22年,在谈及自己做漆艺的动力时,师傅的眼睛突然闪烁起了亮光,他表示漆艺所展现的色彩美和艺术美令他深深着迷,每日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漆艺是祖先留给大家的文化瑰宝,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
实践团在将离之际与何主任谈起了漆器的日后发展问题,面对阳江漆器青黄不接的发展状态,何主任显得有些力不能支,而这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些普遍问题:漆器、漆画人工成本高,价格昂贵;除此之外,漆艺的宣传力度不足,毕竟传统技艺的宣传仅靠个人是行不通的,需要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才行。漆艺的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精致,那么神妙,有这样镂月裁云的风味,每个人都说实在说不出哪一样最可赞羡,然而若是漆艺这般可贵的传统文化,却不复往日荣华,实为可惜。生活是根,艺术是花,愿这漆艺之花,澡雪垢滓,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所谓‘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学在众人百姓之中。” 阳江刀剪,以上千家工厂照顾着寻常人家的生计;阳江漆器,以种类多、用途广涉及到百姓日常的方方面面。正如何主任在谈及漆艺传承所言:“必须要大众化,活化传承。要发展首先要回归生活,扩大其受众面积,让更多人了解漆器文化,为该行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阳江的刀剪与漆器拥有千百年历史,在漫漫岁月的流变中,溶汇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传统造物哲思,充分展现着国人独特的文化观、历史观、世界观等,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创造。对其保护传承不仅是中华文脉的延续,就现实建设性而言,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加强刀剪、漆器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符合当下美好乡村建设的乡村振兴战略理念:
第一,从政府层面看,当前,中国正在从经济强国走向文化强国,振兴传统手工艺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文化战略,“十四五”规划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现实要求,努力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加稳定、有序、和谐、安全的发展环境。例如阳江十八子便被国家部门列入“中国驰名商标”作为重点出口产品,与阳江漆器同为当地特色产业的扬州漆器也被列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第二,从市场层面上看,据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了解阳江刀剪品牌,其中使用者超过50%,由此看来阳江刀剪的知名度和忠诚度还是可观的。但是,阳江刀剪过度依赖出口,疫情迫使许多海外订单取消,阳江刀剪工厂大量裁员甚至倒闭。“之前很多工要做,现在三天两头便歇息,刀剪厂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一位员工反映。再者,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人不了解阳江漆器,其余人对阳江漆器的认识也仅停留浅层,而使用过漆器的人也仅占23.91%,由此看来漆器的市场较窄。身为阳江的一份子,却连阳江漆器都没听说、没接触过,何谈继承与发展之说呢?
第三,从刀剪和漆器二者自身的层面看,阳江刀剪产品同质化现象加剧、产品技术创新不足、过度依赖出口、现代企业内部结构不成熟等原因影响了阳江刀剪的发展进程;而漆器的产品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漆画和漆瓶为主,缺乏实用性和时尚感,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漆器制作不易实现机械化,人工制造成本高,性价比低,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上述的市场与自身方面的缺陷也反映了刀剪与漆器如何在乡村文化振兴展开建设的问题。
综上,如何复兴、从何入手,成为刀剪与漆器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而阳江刀剪与漆器在行业繁盛之际仍独步一时,尽管时过境迁,然而对刀剪与漆器的当代转型启示诸多:“品味过去、把握现在、谋划将来”,不失为一剂良方。阳江刀剪与漆器只有与人类生息相契合,才能不朽,因为文化即生活。
 
 
时间:2022-08-23 作者:徐梓琼 梁照林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三下乡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用爱行动,用心抗疫
  • 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一直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迫切地想要了解到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疫情防控的力度,如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