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古韵新生”实践队感悟千年瓷韵,传承匠心精神

  7月22日,一支致力于探寻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访队伍,抵达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开启了一场深度定瓷文化之旅。队伍先后走访了陈文增定瓷艺术馆与陈氏定瓷有限公司,通过理论学习与实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窑瓷器的独特魅力,深刻感悟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严谨的匠人精神。
  
  上午:艺术馆内徜徉,品味千年瓷韵
  
  上午九时许,探访队伍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陈文增定瓷艺术馆。这座以当代定瓷艺术大师陈文增先生命名的艺术殿堂,不仅是一座收藏的宝库,更是一部立体、生动的定窑复兴史。馆内陈列着陈文增大师生前慷慨捐赠的数千件珍贵藏品,涵盖了其不同时期的定窑代表作品、书法墨宝、诗词手稿以及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从宋代定窑“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巅峰之作,到明清时期的断代沉寂,再到当代的复兴与辉煌,一幅完整的定瓷发展传承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队员们驻足于一件件温润如玉的瓷器前,近距离观察其细腻的胎质、优雅的造型和精湛的刻花装饰,亲耳聆听清脆悦耳的“磬声”,对定窑“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极致美学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
  
  艺术馆的核心,不仅在于展示器物,更在于阐释理念。通过详实的图文介绍和多媒体互动展区,队员们深入学习了陈文增大师所开创的“瓷、诗、书三联艺术”理念。这一理念将定瓷创作、书法艺术与古典诗词熔于一炉,使每件定瓷作品都超越了单纯的器物范畴,成为承载着东方哲学与文人风骨的综合艺术品。大师以文化赋能传统工艺,以艺术创新推动名窑复兴的实践,为队员们如何在新时期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下午:生产车间探秘,亲历匠心传承
  
  午后,探访队伍移步至与艺术馆毗邻的陈氏定瓷有限公司生产现场。如果说上午是理论的浸润,那么下午则是实践的洗礼。一踏入车间,空气中便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窑炉散发的温热气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生产景象扑面而来。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定瓷制作的完整工艺路线进行观摩。从精选曲阳灵山特有的优质黏土开始,历经练泥、拉坯、修坯、刻花、施釉,直至最后入窑高温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在制坯区,老师傅们双手翻飞,一团团泥土在转盘上迅速成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娴熟技艺。
  
  最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刻花与烧制环节。在刻花工作台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自示范了“一刀挥就”的绝技。只见刻刀在素坯上流畅游走,线条刚劲有力,图案栩栩如生,毫无滞涩与修改,展现了数十年功力沉淀下的“人刀合一”之境。队员们纷纷尝试,才知看似简单的一刀,实则对力道、角度、速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在窑炉区,负责人详细讲解了“火候控制”的精妙。定瓷的烧成,对温度曲线、气氛控制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差之毫厘,便可能导致釉色不均、变形甚至开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规律的敬畏之心,正是匠人精神的核心体现。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不仅直观感受到了定瓷制作过程的复杂与艰辛,更真实地触摸到了那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这种精神,对于现代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如何在工业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品质管理,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
  
  此次曲阳定瓷文化探访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实践,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关注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千年定瓷的璀璨光芒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来源: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古韵新生”实践队
时间:2025-08-26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向毒品说“不”,为青春设“防”
  • 五谷凝香承粮脉,蒸馏酿技传非遗
  • 行走的思政课:循红色足迹,担青春使命。安徽理工大学
  • 追寻红色印记,赓续精神血脉:胶东薪火红脉调研团走进
  • 碧海千寻观万象 长桥万里系初心
  • 碧海千寻观万象 长桥万里系初心
  • 科左后旗研学团的青岛研学之旅迎来收官之日。从海底世界的神奇到海军博物馆的震撼,从老街的烟火气到栈桥的历史厚重,一天的行程让“成
  • 08-24
  • 书香科创探新知 红土绿巷悟振兴
  • 书香科创探新知 红土绿巷悟振兴
  • 科左后旗研学团的行程充满“对比与启发”:上午在高校感受科创魅力,下午在红色基地与乡村巷陌中,探寻“担当”与“振兴”的答案。 学
  •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