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星火兴乡”实践团的邳州学子们,回到家乡邳州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7月9日至18日,团队通过走访红色场馆、深入乡村田间、开展红色宣讲等活动,在故土大地上感悟革命精神,见证振兴新貌,用青春行动书写对家乡的热爱。
走进邳州市博物馆,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武器静静陈列,戴蔚侠、徐林侠等革命先烈的事迹通过史料生动呈现。“这些物件像时光的钥匙,打开了家乡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团队成员张研研驻足展柜前,语气中满是敬意。在侯德明艺术作品展,近百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画作,以艺术笔触勾勒出邳州的历史变迁与乡土风情,让成员们在光影中触摸到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邳州博物馆场景 周丹宇 摄
王杰烈士纪念馆内,“一心为革命”的信念与“三不伸手”的品格通过展品深深感染着每个人。“先烈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需要我们用奋斗继续走好。”团队负责人白雪莲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从红色场馆转向乡村田野,议堂镇议堂村的新貌让人眼前一亮。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坤的带领下,实践团看到:整合重建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专门规划的老人房温馨舒适,3元就能吃上热乎饭菜的老人食堂里,老人们的笑容格外真切。“这哪是印象中的农村,分明是宜居的幸福家园。”张山龙望着河边垂柳碧波,不禁感叹。
“议堂之窗”红色议事堂里,抗战时期的手推车、泛黄的路线图诉说着峥嵘岁月,而墙上新旧对比的照片,则清晰展现出村庄从旧貌到新颜的蜕变。“老物件里有乡愁,新变化里有力量。”姜欣边记录边说,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发展的自豪。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红色议事堂 张山龙 摄
在游客中心和农产品展示馆,实践团了解到村里正依托红色资源与乡土特色,发展柳编、红色研学等产业,搬迁后整合的土地上,水稻与柳枝相映成趣,既鼓了集体“钱袋”,又富了村民生活。“把土地用活,才是真真切切的惠民。”杨泽凡看着丰收景象,笑意满面。
图为村党部书记李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柳枝生长情况 张山龙 摄
实践中,团队还走进村活动室,为孩子们讲小萝卜头狱中求学、王杰舍己救人的故事,带领他们诵读《童心向党》,展示我国航天与人工智能成就。“我也要当科学家报效国家!”孩子们的童声稚嫩却坚定,让现场充满感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的画面,孩子们听得十分投入 张山龙 摄
谈及此次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收获满满。“红色故事让我们找准了精神坐标,乡村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实干力量。”周丹宇说,作为计算机专业学子,未来想把数字化技术带回家乡,用代码为乡村振兴编织更美的图景,“这是我们从故土汲取的力量,也是献给家乡的青春承诺。”
作者:白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