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寻根延安魂:江财学子踏访革命圣地,感悟精神伟力”

2025年7月22日,在延安团校的组织引领下,由江西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唐盛老师带领的“延”途有你实践队与其他高校队伍共同踏上红色热土,走进矗立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启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历史寻访之旅。
 
巍巍宝塔见证,一部浓缩的奋斗史诗  
这座承载着光荣与信仰的殿堂,其筹建历程本身就是一部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即两度决议建立历史博物馆,却因战火阻隔未能实现。直至1950年7月1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初称博物馆)在新中国的朝阳中正式成立,并于当月启动全国性文物征集,年底即汇集近千件珍贵文物与万余册文献,奠定了最初的基石。从1951年春节在交际处礼堂举办的首个展览,到历经凤凰山麓、王家坪的数次迁建与陈列调整,直至2009年气势恢宏的新馆全面开放,这座纪念馆的每一次蜕变,都镌刻着党对保存革命记忆的高度重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于2005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峥嵘岁月重现,信仰之光永不褪色  
步入庄严肃穆的展厅,一部波澜壮阔的“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奋斗史画卷般徐徐展开。实践队员们驻足于大量弥足珍贵的文物与历史影像前:土地革命时期西北红军使用过的简陋武器,无声诉说着创业维艰;刘志丹、谢子长同志朴素的衣物,闪耀着革命者艰苦奋斗的本色;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债券,则折射出在封锁中发展经济的智慧。讲解员特别指出,1964年毛泽东主席于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纪念馆工作人员,对陈列体系给予关键指导;而1973年新馆建设中,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同志更是悉心审改方案,亲自增添多位领导人影像,在特殊年代有力维护了历史的真实与全面。今日新馆更以现代科技赋能历史叙事,巨幅主题雕塑、沉浸式场景与数字化展陈交相辉映,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时代强音。
 
数字青年对话红色基因,赓续奋斗薪火  
作为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学子,“延”途有你实践队对馆内创新展陈方式尤为关注。在革命家雕像场景前,队员们均保持着严峻而又敬畏之心;于“延安精神”留言墙前,青年们郑重记下“代码铸梦,精神铸魂”的誓言。伴随着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感慨道:“触摸这些带着温度的革命文物,我们才真正理解技术为民的初心。老一辈在窑洞中点亮中国未来,新时代的我们更需在数字浪潮中传承这份赤诚。”
 
此次延安革命纪念馆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当青年学子的求知目光与革命圣地的历史光芒交汇,信仰的力量在新时代征程中愈发澎湃。走出纪念馆,延河水奔流不息,宝塔山巍然屹立,实践队员们心中激荡的,是接过历史接力棒、将延安精神融入科技报国实践的坚定决心——这抹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正由新一代青年奋力续写。

作者:肖璐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时间:2025-07-23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