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贝南澳,一堂凝聚童心的支教艺术课
7 月 10 日,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教室里,广州新华学院 “艺路向汕” 三下乡实践队的队员们正积极准备着贝壳装饰画的材料。这场以贝壳装饰画为主题的美育课,充满着浓浓的海岛文化,借助南澳岛丰富的贝壳资源,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习审美与创作。
课堂从对贝壳的讨论开始。当队员们问到是否在海边捡过贝壳时,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随后,队员通过 PPT 展示了 “贝壳 —— 浪花里绽放的瑰丽宝石” 这一主题,正式进入贝壳知识的讲解环节。屏幕上出现了贝壳的图片和结构示意图,队员向孩子们介绍,贝壳是软体动物分泌的钙质保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广泛存在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

(图注:番茄老师介绍贝壳装饰画 沈逸圳 供图)
在讲解贝壳结构时,队员重点介绍了其独特的 “砖 - 泥” 层状结构。最外层的角质层能防止碳酸侵蚀,中间的棱柱层由方解石构成,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而内层的珍珠层由霰石层叠加而成,不仅有光泽,还会随着生长不断增厚。队员还拿起不同的贝壳,让孩子们观察触摸,感受贝壳的质地和光泽,加深对这些结构特点的理解。
谈及贝壳的历史,队员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贝壳的美丽与珍贵,开始将其作为装饰品佩戴。贝壳凭借五彩斑斓的外观和坚固耐受的特质,成为备受青睐的装饰材料,这一点从古今的许多装饰物品中都能得到体现。
随后,队员展示了多种贝壳的图片,包括钉螺、田螺、花螺、黄蚬子、白贝、青口、毛蛤、扇贝、生蚝、鲍鱼、海螺等常见种类,还有腰带芋螺、车螺、凤螺、旋螺等多种其他贝壳。孩子们看着屏幕上形态各异、花纹不同的贝壳,眼神中充满了好奇,有的还小声和同桌讨论着自己见过哪些种类。
在了解了贝壳的相关知识后,课程进入制作贝壳装饰画的环节。队员们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用手中的贝壳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装饰画。孩子们领到贝壳、画纸、胶水等材料后,便开始专注地投入到创作中。有的孩子先在画纸上勾勒出简单的轮廓,再根据轮廓挑选合适的贝壳;有的则直接拿起贝壳在画纸上摆放,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教室里不时传来贝壳碰撞的清脆声响,孩子们时而低头思考,时而动手粘贴,神情专注而认真。有的孩子选择用扇形的扇贝拼出花朵的形状,有的用细长的竹蛏壳排列成小草,还有的将不同颜色的贝壳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图案。

(图注:小朋友的贝壳装饰画作品 徐婉婷 供图)
队员们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不时停下脚步观察孩子们的创作,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一幅幅各具特色的贝壳装饰画逐渐成型。这些作品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一幅都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想法。课程接近尾声时,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室里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展览厅。看着这些用普通贝壳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孩子们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图注:小七老师协助小朋友作画 姚赞润 供图)

(图注:小朋友制作贝壳装饰画过程 罗启盈 供图)
此次贝壳装饰画美育课,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贝壳的知识,更让他们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广州新华学院 “艺路向汕” 三下乡实践队通过这样的课程,将海岛的特色资源与美育教育相结合,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在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的这堂特殊的美育课上,贝壳成为了连接自然与艺术的桥梁,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魅力,也为他们的成长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通讯员 全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