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传文脉,少年执笔护蓝川 ——海韵文耕小分队特色美育课侧记

2025年7月15日,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高塘学校开展第二日的暑期假日课堂活动,活动围绕“诗承渔影千年韵,折画添情护蓝川”的主题展开,活动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海洋渔文化,体验渔家风情,增强对海洋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以诗为媒,以渔为脉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这句歌词从投影仪流出,第一课“诗中渔影,千年传承”漾起波光。视频里渔夫撒网、补船的画面带领同学们走进渔夫的神奇世界,唤醒对渔家生活的记忆。
在“品《江雪》悟精神”环节,师生共读,同学们发挥想象勾勒渔翁形象,一幅幅充满意韵的图画跃然纸上。有的同学画的渔翁独自在白雪皑皑的江面垂钓,意境深远;有的以渔翁撒网捕鱼为题材,画面生动、色彩鲜明。创作完成后,几位同学上台分享创作意图、解读图画,教师趁机联系诗歌、解析关键词,引领学生体会老翁孤寂坚守的品格。“赏《江上渔者》诉心声”时,同学们化身为诗中人写下“渔夫啊渔夫,我想对你说……”的感想,或赞美、或同情渔夫,满是共情。
最后的“探‘渔’之深意”环节更是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大家共同探讨“‘渔’字为何常为诗人笔下的主题”,领悟到这不仅是对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更蕴含着人与自然的深刻对话,同时也映射出渔民的精神世界。

承一脉渔情,守一片蔚蓝
第二课以海洋环境对比图展开,清澈与污染的强烈反差,让同学们直观认识到海洋现状。故事分享会上,渔民与海洋相依的往事,使得“渔家情怀”在学生心中扎根。大家在小组讨论中细数海洋馈赠:不仅有海鲜,更有航运之利、气候调节之益,更在塑料垃圾吞噬海洋生物等画面中,增强了保护海洋的意识。
“污染源头大追溯”游戏以及“离城还是守海”的抉择引发热议,“留下!让沙滩变回原来的样子”“我要留下来建设干净的渔场”,这不仅是同学们的回应,更是少年的责任担当。同学们怀着热情,在彩纸上写下对海洋的承诺,字里行间,是守护蔚蓝的坚定誓言。这一刻,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希望,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蔚蓝、健康、生机勃勃的海洋。

笔尖绘暑韵,课程传美育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在小暑节气美育课上,二十四节气歌悠扬响起,拉开序幕。老师首先详细介绍了小暑的历史渊源,接着播放了科普视频,生动展示了与小暑相关的诗句、避暑方法和丰富民俗。在知识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参与,积极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对小暑节气知识的认识。
最为精彩的是“制作小暑声音图谱”环节,大家纷纷拿起画笔,用心勾勒出小暑声音的独特色彩与形状,在艺术的熏陶中深刻感受节气的独特魅力。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展现了小暑的声音,更蕴含了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节气之美,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保护自然、传承文化的种子。

指尖折鱼,笔下添彩
“折鱼添画”的创作让同学们沉醉于动手的乐趣中。教师先介绍象山渔文化,讲述古老的捕鱼传说与海洋馈赠。在动手制作的环节中,同学们指尖灵巧地舞动,将彩纸折成尖头尖尾的鱼形。随后,他们用彩笔细致地描绘出波浪纹、鱼鳞以及渔饵,有的人还精心绘制了渔船作为背景,画面生动而富有创意。
这不仅是手工创作,更是对“鱼”的再认识:从文化符号里的吉祥寓意,到艺术作品中的灵动身姿,同学们上台分享时,还说起鱼鳍的弧度藏着海浪的方向,平凡的形象串联起了传统、自然与创意。

尾声:渔韵育童心,知行向未来
一日课程落幕,渔文化的悠远、海洋保护的责任、节气之美的灵动,已悄然融入同学们心中。从诗画中的渔影到笔下的护海承诺,从节气歌里的暑韵到声音图谱的创意,知识与实践交织,文化与美育共生。这份浸润心灵的收获,将化作少年们探索世界的力量,带着对传统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继续前行。】
作者:叶范玙辰 来源: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时间:2025-07-17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益路童行青年团助力“520爱心暑托班”:安全“童”行,
  • 心理护航青春路,当青春的种子,遇上一堂会发芽的课
  •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学子走进松溉古镇 探寻油纸伞非
  • 青春力量助传承:大学生三下乡激活五间堂鼓生命力
  • 鼓声穿越百年,匠心叩响时代——大学生三下乡探访永川
  • 鼓槌上的青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与千年堂鼓的传承契约
  • 拾贝南澳,一堂凝聚童心的支教艺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