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守护历史,传递文化

中国青年网合肥8月5日电(通讯员 刘若莹)为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见证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奇迹,我和实践队的其他五名成员于8月3日一起来到安徽博物院参观历史文物,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历史气息。八月正值酷暑,天气十分炎热,但阻挡不了我们一颗颗渴望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心。

安徽博物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馆藏文物21.8万余件。新馆从侧面综合展示安徽的历史文化亮点,老馆则以陈列安徽近现代特色专题。 建筑造型沧桑厚重,体现了"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风格。安徽博物院是安徽一标志性文化设施。作为毛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个省级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的新馆,"安徽博物院"使用毛体字作为招牌字。

首先,我们来到了徽州古代建筑陈列馆,它曾获得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里陈列着“四水同堂”的徽州民居建筑、历史悠久的许国石坊、家族祭祀的祠堂、和明代中期的民居建筑——老屋阁等。每一种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讲究和意义。接着,我们参观了铜器精品展。其中,镇馆之宝——楚大鼎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楚大鼎是自从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1933年寿县楚幽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鼎是一种古人用来蒸煮食物的器物,风行于商周时代,毛主席视察安徽博物院时曾幽默地说:“这个大鼎,里面能煮一头大牛哇!”可见这大鼎的庞大之处。然后我们又来到古生物陈列馆,在这里,我总能感觉到一种神秘感。我们参观了恐龙化石、剑齿虎模型、棘鼻青岛龙骨架模型、古象化石等,也算满足了我对古生物的好奇之心。安徽也被成为文房四宝之乡,产自安徽的宣笔、宣纸、徽墨、歙砚在历史上曾有过重要影响。唐代,宣州为全国制笔中心,其中紫毫尖如锥,利如刀,倍受世人推崇;宣纸柔韧细腻,洁白耐久,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歙砚石质坚润细密,为四大名砚之一;徽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文图隽雅大方,装饰华丽精致。在博物院里,我们有也幸参观了文房四宝及文房用具。例如,兽形铜盒石砚,1957年安徽省肥东县出土,砚盒为铜质,由盖与底座两部分组成,盖顶置一环钮。兽身原镶嵌绿松石,出土时多已脱落。内置砚石一片,作研墨之用。此砚制作精美,显示出我国汉代铸造工艺的水平;青瓷羊形水注,因为羊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有吉利、祥瑞之意,羊与祥通用,“大吉羊”即为“大吉祥”,因此用羊的造型做文具,既为实用品,又为吉祥物。还有许多的文房用具,如鸡距笔、长方形枣心眉纹歙砚、磁青纸、玉笔架等等,美不胜收。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几乎都是惊讶惊喜的表情,因为有太多的历史文化让我们感到震撼不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身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出生在拥有如此宝贵的历史文化的国家而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应当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并将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中华文化在我们的传播中更加源远流长。
 
 
时间:2022-08-18 作者:刘若莹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南财学子聚焦聚焦“双碳”目标 探究企业碳污染现状与治
  • 重走红色基地,感悟革命情怀
  • 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充分体悟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世界胸怀和历史担当,牢记党的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2022年暑期,南京工
  • 08-18
  • 社会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 一个充满茶香的山庄展现在我们眼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恩施玉露及其制作技艺已经有342年的历史了,经历了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随着现
  • 08-18
  • 河海大学新能源产业暑期社会实践团线上访谈“顺普(中
  • 灯塔工程·三下乡|茶旅融合发展,促进凤凰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