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非遗入社区,童手巧心续文脉

电头:泰州 7 月 14 日电(通讯员何子超)

导语
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深化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滋养作用,助力儿童提升社交素养,营造互助友爱的社区氛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今年暑假,走进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东岸社区,开展了一场以非遗扎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正文
2025 年 7 月 14 日,“红心研墨” 团队在东岸社区正式启动 “扎染的前世今生” 主题活动。活动面向社区儿童群体,旨在通过趣味课程充实孩子们的暑期生活,点燃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志愿者们结合专业所长与儿童兴趣点,设计了一系列形式丰富的扎染相关活动。

回溯扎染过往,品味文化底蕴
在 “扎染的前世今生” 环节开展前,志愿者团队做了周密的策划与筹备,编写了贴合儿童认知的学习资料。他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扎染的发展轨迹 —— 从秦汉时期 “缬染” 技艺的起源,到如今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当讲到云南白族妇女沿用板蓝根染布的传统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志愿者们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滋长。

指尖跃动的文化,实践操作带你读懂传统智慧
在带领孩子们了解扎染的历史脉络与发展历程后,志愿者们随即组织他们开展扎染创作。创作前,志愿者们细致讲解了扎染的操作步骤与注意要点,并提前制作了图文结合的 PPT,演示扎结、浸染、拆线等关键流程。待白布、颜料、皮筋等材料分发完毕,孩子们便迅速投入到创作中。

童心创意涌动,勾勒传承新景
志愿者们发现,孩子们的创作思路丰富多元。有的孩子依照教程扎出规整的花纹,有的则大胆突破常规,将布料拧成麻花状或系出不规则的结。志愿者们在现场巡回指导,及时解答 “颜料是否会混色”“浸泡多久颜色能变深” 等疑问。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布料浸入染缸,拆开皮筋时发出惊喜的欢呼,整个活动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

细数文化星光,传统文化的内核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命题,而是可融入日常生活的鲜活体验。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知晓非遗文化,更要担当起文化传播的纽带角色,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真正的教育往往蕴藏在动手实践中,而文化的传承,正是在这样一次次亲身体验中代代延续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9-02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红廉印迹·非遗传承”
  • 师生共研猕猴桃墙绘设计 助力周一村三下乡活动落地
  • 用青春笔触 描绘乡村的画卷
  • 用青春笔触 描绘乡村的画卷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赴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开展实践。团队携带绘画工具,先清理斑驳墙面
  • 08-28
  • 实践团镜头里的周一村美丽乡村新画卷
  • 以青春画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
  • 青春画笔绘猕园 墙绘点亮乡村振兴路
  • 实践团绘就文化墙 邻里互动暖人心
  • 实践团绘就文化墙 邻里互动暖人心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笔尖绽放振兴梦,色彩点亮新乡村”实践团,在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绘制全村最大风景墙绘。成员
  • 08-28
  • 非遗入画童心绘梦
  • 非遗入画童心绘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该实践团在周一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针对乡村儿童缺乏艺术熏陶的情况,开设美术支教课堂。成员们准备画
  •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