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声 传井冈薪火

青年可为,必当有为。

         当某一天看到互联网平台上的乡亲们蹲在田埂上听着乡村振兴政策时,车间工人讨论产业升级中的技术痛点时,我忽然懂得了在课堂上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真理的光芒需要青春的传递”,而我们不能只做知识的存储器,更要成为理论的翻译官。我们的专业所学,正是连接政策与民生的桥梁;我们的青春声音,能让创新理论在基层土壤中开出实践之花。这份参与,既是责任,更是成长——于是,我踏入了“青年宣讲进基层”的队伍,希望在宣讲中深化理论认知,在互动中触摸社会脉搏,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绽放光彩。

         带着对"思想铸魂 理论铸基"的深刻共鸣,我选择了先将理论的甘泉洒在新时代的花朵上,我选择走进家乡的学校,为那里的十几岁的孩子们带来一场基于家乡特色与红色文化的讲解。推开高中教室门的瞬间,四十余双青春的眼睛让我既紧张又期待。作为"青言理响"青年宣讲团成员,这场以"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宣讲,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任务,更是一场与红色基因的深度对话。为让历史照进现实,团队对内容进行数十次打磨,根植于江西当地红色文化,精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不足千人队伍转战井冈山、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原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油灯下诞生的历史细节,将这些场景与十八洞村"一户一策"帮扶机制、定西退耕还林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等新时代案例并置呈现。老照片与短视频的碰撞,让同学们直观触摸精神传承的脉络。
         作为宣讲团成员,最难忘的永远是互动环节的思维碰撞。当一位同学抛出"和平年代如何传承井冈山精神"的提问时,我看到台下许许多多同学眼中跃动的光。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宣讲稿边缘,那些准备好的理论忽然变得鲜活——我想起驻村书记老周在抖音直播间卖山货时,被辣椒油溅到眼睛仍坚持讲解的画面;想起了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孩子们用蜡笔画出的"太空电站"和"5G村庄";更想起疫情期间,00后护士在防护服上画井冈山会师图的照片。

 
"井冈山精神从不是尘封的标本。"

         我走到学弟学妹面前,指着窗外正在改造的老旧小区,"就像那些脚手架上的工人师傅,他们用双手托起万家灯火,不就是新时代的挑粮小道吗?"看到几位同学忍不住点头,我又向他们展示着我们团队搜集的资料,返乡青年用无人机播撒农药的航拍图、社区工作者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小程序、非遗传承人直播扎染技艺的截图……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实践,让"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抽象概念有了具象的温度。
          当说到黄文秀在暴雨中跋涉泥路的背影时,前排几个女生悄悄抹眼泪;讲到航天团队把井冈山精神写在发射场的横幅上,后排传来几声坚定的"加油"。最后,我望着那些年轻的面庞,将"时代答卷"的比喻化作春雨般的寄语:"愿我们既能解出高考数学卷的最后大题,也敢接下乡村振兴的附加题;既会在实验室里攻克卡脖子技术,也愿在社区长椅上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因为青春最动人的模样,就是把个人理想熔铸进时代的洪流。"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宣讲者不仅是红色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精神火种的摆渡人。当我们用青年视角解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用青春语言诠释"让井冈山精神放射新的时代光芒",红色基因便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带着井冈山的精神火炬,我们将继续在宣讲路上坚定前行,让跨越时空的初心在青春奋斗中绽放光芒,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永葆活力。

 
 
来源:青言理响宣讲团
时间:2025-08-07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