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习俗变化,探讨年味浓淡

2022年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年年不忘队队员走访调查潍坊市峡山区的春节习俗,从中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从中感悟和收获。

我们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了很多人的想法。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在这几天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打牌、喝酒,聊聊这一年的故事,谈谈下一年的期待,欢声笑语,快乐热闹。这时候的我们,抛弃了烦恼和不开心,享受这短暂且又永远牢记的开心幸福。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时的春节和小时候的春节也存在差异,小时候特别喜欢聚在一起放烟花爆竹,现在要保护环境,放的也少了。小时候的玩伴也渐渐长大,外出上学,结交新的朋友,回来就会感觉有一丝丝的陌生和尴尬。但等到谈论儿时的糗事,却总会开怀大笑、笑成一团,陌生疏远感也没有了。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没有见过的食物或者是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能吃的食物现在随处可见,不能说是经常吃到,但可以有时候可以吃到。人们的衣服也不再单调,变得绚丽多彩。我们和老一辈特别是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辈,衣食住行截然不同,伴随着我们的节日习俗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爷爷奶奶的记忆中,春节是排队购票、鞭炮齐鸣、烟花斑斓、欢声笑语、春节晚会……但在近年来,春运的氛围已不如以往那样浓烈,往乡下赶的情形没有以往繁多,鞭炮声不太密集了,空气中的硫磺味少了,过年也不在局限于家乡,有一些人选择留在城市,还有的将家人接到工作地去过年,也有的旅游庆祝新年。从这上面看,确实是年味变淡了。

其实换个思路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有的东西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过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我们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才会有这些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春节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它在改变中也会有坚守。无论科技和经济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春节习俗的形式如何变化,但传统文化的内核不会远离。新潮年俗也好,传统年俗也罢,它们都诠释和承载着历史积淀的春节文化,其中阖家团圆、彼此祝福、平安吉祥、来年更好的人文精神,一直是年俗中的核心内涵,也是人们不变的文化诉求。由此来看,不论人们是在现实中回家跟亲人团聚,还是在虚拟空间里同家人畅谈,创新的只是团聚欢乐的形式,传承和坚守的依然是团圆祝福的初心。时代发展无疑会改变人们的某些行为方式,但是对幸福平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藏在春天的故事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的正是这样。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乃至老年,我们都与春节有密切的关系,它的文化内核不变,变得是一年又一年成长的我们。我希望以后的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文化,它应该被根植于我们的心灵深处,牢记不忘,我们也应该尽我们的能力继承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春节习俗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是我们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柴静曾言:”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儿去。“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明,我们义不容辞。
时间:2022-05-07 作者:大学生家园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
西部计划推荐
  • 追忆习俗变化,探讨年味浓淡
  • 2022年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年年不忘队队员走访调查潍坊市峡山区的春节习俗,从中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从中感悟和收获。
  • 05-07
  •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
  • 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便利、高效的数字时代,老年群体却因自身的局限性和某些外在因素,难以很快接受新事
  • 05-03
  • 拂年岁之尘,聚传承满衣
  •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传承传统,赓续非遗。吹年岁之尘,可见传统文化浓墨一笔;拂日月之痕,可见中华文化光辉熠熠。
  • 05-03
  • 同在一片蓝天下,不负青春你我他
  • 愿你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愿你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7月20日,泰院伯藜支教团在西关小学三周的支教生活结束了。但是支教结束后,整个人变得轻松了很多,也变得无聊了很多,好像总是少些什
  • 05-03
  • 陪伴你们度过夏天,是我们最长情的告白
  • 品味月柿风情,助力乡村振兴,发扬红色精神
  • 我收到了人生的第一封聘书
  • 我收到了人生的第一封聘书
  •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 04-27
  • 别忘了乡村的月光
  • 别忘了乡村的月光
  • 我想,多年以后,当我站在田垄面前,准会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想起2021年的那个暑期,跟随着安徽师大文学院“亭城寻党”社会实践队伍来
  • 04-27
  • 红色之重
  • 红色之重
  • 坐在去往遵义的高铁列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我竟觉得一切都那么地如梦如幻。向往遵义这座城市,应该是从教科书上看到它的时候
  • 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