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观环境变化,听维护艰阻

7月1日,为收集附近公园绿化建设成功案例的资料,我跟随着“绿行长江,因你‘材’美”实践队前往薛家洼地区搜集素材。
前往薛家洼的路上,开出租车的阿姨在路上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起来,询问我们来薛家洼的原因。快到目的地时,她示意我们看向旁边的工厂:“这里以前曾经是一座村子,叫林农村,后来因为薛家洼治理就拆掉建了厂。如果你们要采访附近居民的话,就得再往前走一大段路才能看到村子。”我们向阿姨道谢,心里还是盘算着在公园里碰碰运气。
薛家洼的绿化令人惊叹,走入园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在阳光的映照下翠色的生机愈发令人心悦。行至围栏处向外望去,江面氤氲,水清岸绿。旁边的公告栏向人们展示了薛家洼变化的前后对比——对比图上,治理前的薛家洼不仅有多处违规建设;各类垃圾集中堆放,难以处理,水质浑浊,“散乱污”现象极为严重。马鞍山市坚持“以人为本,综合治理”。整治区域总长23公里,沿江纵深1-2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绿地面积1.5万亩,规划布局“一轴、五区”。一方面,集中开展整治,拆除全部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固废堆场、畜禽养殖场、危旧民居,完成5600余艘渔船的拆解和2984户渔户的退转产;另一方面,推进生态修复。实施岸线复绿增绿、滩涂湿地涵养保护等工程。现今的薛家洼绿意盎然,外围处一排粗壮的香樟树沿街林立,枝叶繁茂。往里看去,那树海般的杨树林伫立于河对岸,暖风吹拂,荡起一片片树浪。我们在惊叹薛家洼变化之大的同时却也感觉有些太清凉了——待了许久,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人数屈指可数,仅仅只有一些园内的工人及个别路人。

在薛家洼地区开始环境治理后,周围生活的居民有了更好的生活,马鞍山市政府帮助渔民们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毫无疑问,环境变得更好,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但生态园周围却也越来越清净,居住的村民变得更少,住得更远了,有些村子就如林农村般已经被改建成了工厂。环境变得更好了,但生活气也越来越少了。
我们在生态园内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爷爷。他告诉我们,自己已经在这里工作三年了,他每天早上五六点便来到岗位上,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半,纵使疫情期间也没有停歇。我们感慨他的工作量之大,同时也深深敬佩起尽职尽责的品质。他认为,只要自己负责了这份工作,就要把他做好,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党。与他聊天时,他总是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教育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有责任感”是他提及最多的话语。说着他就指着草坪说:“大门处的这片地方是由我们负责的,领导前来视察的时候也是最先观察这片区域,但三年来我们没有出过问题。”说这话时,老爷爷的脸上尽显自豪的神色。

老爷爷接着告诉我们:“薛家洼这片地方平常基本没什么人来,不过现在上面好像准备改变之前分包给多人负责的方式,最近在找新的负责人管理整片区域,到时候啊,后面就有一条干净的河流,设施变得多了,来的游客也会多了……”
 
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一位导游正带着游客前来参观薛家洼,其中一人指着那片因血吸虫而禁止入内的林子道:“那片林子可以整改一下,到时候可以建旅游区……”
环境的整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人地和谐的情形也终会在螺旋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呈现。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切实的感受到了薛家洼生态发展的变化之大以及所有人为建立长三角“白菜心“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对于深耕于基层工作的薛家洼环卫工人们,我发自内心的敬佩,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无疑是我此次实践最大的收获。
时间:2023-08-13 作者:施佳鑫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
大学生新闻推荐
  • 安徽学子三下乡:因“核”而起,你我同行
  • 安徽学子三下乡:“核”启新时代,共创新未来
  • 安徽学子三下乡:强国有我,“核”你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