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高原推普架起振兴“语言桥”——卓尼县完冒镇入户推广普通话实践纪实

  一、破解沟通壁垒,赋能乡村振兴
  
  完冒镇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藏族聚居率高,部分村民汉语沟通能力薄弱。入户推广普通话,使村民(尤其基层干部)能准确理解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南,避免因语言误差导致政策执行偏差,让乡村振兴措施真正“声入人心”。
  
  二、畅通商贸语言,助力“藏乡好物”出山
  
  作为高原特色农产品(藜麦、羊肚菌、牦牛制品)产区,村民常因语言障碍无法有效对接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和外地客商。推普赋能村民掌握产品包装、直播销售、合同签订等商业场景用语,为“藏乡好物”插上飞出大山的语言翅膀。
  
  三、聚焦双语转型,阻断“因言致贫”
  
  当地儿童面临双语教育转型挑战。入户推普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亲子共学模式,既提升学龄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学业竞争力),更引导家长认识语言教育价值,从根源上打破“因言致贫”的潜在循环。
  
  四、高原深处的语言枢纽
  
  完冒镇的特殊性:
  
  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理隔绝、藏语安多方言的强势使用场景、留守群体比例高等因素,使通用语言普及成为该镇衔接外部资源的关键枢纽。入户推普以“家庭”为最小传播单元,用最贴近牧区生活的方式播下语言火种——当老人能听懂医疗指南,牧民会写产品说明,孩子敢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时,语言便从交流工具升华为发展的基石。
  
  入户实践(一):都个加家的绕口令与笑声——播撒兴趣的种子
  
  在驻村书记的引领下,我们首先走进了完冒村拉代村长都个加的家。拉代村长家中有三个孩子,都正处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
  
  起初,孩子们面对陌生的我们有些拘谨。驻村书记用藏语亲切地介绍后,我们便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爱好”为切入点打开了话匣子。足球、绘画、积木……聊到兴奋处,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我们顺势引导,在轻松的氛围中规范他们的普通话发音。随后,一场趣味盎然的普通话绕口令小游戏点燃了全家的热情。“老彭的盆……”孩子们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争相挑战,欢笑声充满了小小的院落。村长看着孩子们认真又快乐地学习,欣慰地笑了:“这样学,娃娃们喜欢,记得也牢!”驻村书记也在一旁鼓励:“学好普通话,娃娃们的路就更宽了。”
  
  入户实践(二):根沙村的“标准音”与“双向学”——夯实产业的语言基石
  
  告别了热情洋溢的都个加一家,在书记陪同下,我们踏入了根沙村。村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驻村书记介绍了我们的来意后,扎西村长迫不及待地与我们聊起了村里的支柱产业——优质的高原藜麦、羊肚菌和牦牛制品。在堆满丰收成果的仓库前,我们一边了解生产销售情况,一边与在场的村民们交流起这些农作物的标准汉语名称和发音。“藜麦(límài)”、“羊肚菌(yángdǔjūn)”、“牦牛肉干(máoniúròugān)”……村民们跟着我们一遍遍认真地跟读。扎西村长坦言:“名字念准了,跟外面老板谈生意、上网卖货心里才有底!”
  
  为了更贴近村民,更好地沟通交流,也为了表达我们的尊重,我们主动向扎西村长和村民们请教了一些常用的藏语短语。“突及其(谢谢)!”、“瓜真切(再见)!”
  
  队员们现学现用,虽然发音略显生涩,却赢得了村民们会心的笑容和掌声。这种“双向学习”的真诚姿态,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推广普通话的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村长握着驻村书记和队员们的手,感慨道:“你们不仅教我们普通话,还愿意学我们的话,这份心意,暖得很!以后娃娃们学普通话,我们更得支持!”
  
  寓教于乐,巩固推普成果
  
  面对两位村长共同的“语言困境”和下一代的教育需求,在驻村书记的协调下,我们将临时课堂搬进了村小。实践队员变身语文老师。当智能白板显示出一个个成语游戏,孩子们的眼睛瞬间被点亮,“这个是鸡飞蛋破”小女孩完玛草抢答,志愿者连连老师笑着纠正“是鸡飞蛋打”,笑声如清泉流淌。
  
  一句乡音架心桥,推普声波穿山越岭,在卓尼高原播下沟通与希望的种子,让乡村振兴的脉搏随字正腔圆的韵律蓬勃跳动。

作者:山东大学本科生 陈柯
  
  
来源:山东大学
时间:2025-09-14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