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厚生文化的引领下,"数智助农,文化筑魂"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队于2024年7月17日抵达盱眙县黄花塘镇雨山茶场,开展了一次深入的实践调研活动。该团队通过实地考察茶场并深入采访茶场党总支书记,深入研究了雨山茶场在茶叶采摘、生产和销售环节中所采用的数智化经营模式,以及茶产业与当地红色文化的融合情况。此举旨在探索农业产业、数智技术与地方红色文化相结合的路径,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智慧与力量。

图为盱眙县茶场党总支书记叶书记与南师大老师及团队合影
(通讯员 武若妍 供图)
在盱眙县茶场党总支书记叶书记的引领下,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雨山茶场的现代化新厂区。该厂区装备了四条全电气化生产线,包括两条绿茶和两条红茶生产线。其中红茶生产线得益于盱眙县供电公司对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积极支持,通过开发红茶新品种作为产业扶贫的策略,成功帮助雨山茶场推出了“能源绿·一品红”系列红茶,使其成为雨山茶的标志性产品。投入运营后,将实现从鲜叶入库到绿茶和红茶的生产、毛茶储存,以及茶叶的精制、包装和仓储的全流程管理。新厂区将能够满足5000亩茶园的茶叶加工需求,日加工能力达到4000斤茶叶。新生产线的启动和新茶的上市,为“老茶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雨山茶场数智化绿茶生产线
(通讯员 武若妍 供图)
随后,团队在叶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雨山茶场的老厂区。与新厂区的现代化数智化生产形成鲜明对比,老厂区不仅设有雨山茶文化展览馆,还保留了知青宿舍的旧址,生动展示了茶场深厚的知青文化底蕴以及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此外,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了雨山茶场与茶旅融合的新模式。盱眙县政府以雨山茶为核心,巧妙地将雨山茶场与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的资源进行互补与融合,精心打造了一条具有独特特色的“研学品茶”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些创新措施不仅显著提升了雨山茶的知名度,而且品牌的崛起也为雨山村带来了近百个就业机会,使得贫困家庭年收入累计增加达12万元,有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他们带来了脱贫奔小康的希望。

图为叶书记带领团队参观雨山茶文化展览馆
(通讯员 武若妍 供图)
最终,我们团队对叶书记进行了深入的专访,以全面了解数智化技术对雨山茶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目前,我们新建的厂房产能最高可达1万斤鲜叶加工,相比旧厂房提升了整整一倍。”叶书记透露。同时,叶书记也阐述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即持续拓展销售渠道。茶园的种植面积大约有5000亩,但目前仅开发了2000亩,实现了产销平衡。若要全面开发,需通过销售来推动产量的提升。目前,雨山茶主要采用订单化生产,面向集团定制销售,并已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策略。然而,由于直播人才的匮乏,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一定的挑战。同时,由于品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知名度,直播销售的效果并不理想。

图为团队对叶书记进行专访
(通讯员 武若妍 供图)
面对雨山茶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拓宽销售渠道的迫切需求,团队成员运用专业知识,从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与叶书记共同探讨了如何利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宣传推广雨山茶品牌及茶旅融合模式,同时整合拼多多、淘宝、京东等线上电商平台以扩大销售。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须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聚焦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及治理水平,通过科技与改革双重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次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与文化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意义。随着数智化技术的广泛运用,雨山茶场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发展动力。此外,茶旅融合模式进一步传播了当地的红色文化,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雨山茶和黄花塘的历史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