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感悟:探访大别山烈士陵园

 

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安徽工业大学公法学院“寸心寄华夏,星火燃红途”实践队队员于2024年7月10日前往安徽省岳西县参观大别山烈士陵园。
一、红色热土,历史见证
  大别山是一方孕育革命的红色热土。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鄂豫皖边区就开始有党的组织和活动。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三省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巍巍大别山见证着各个时期鄂豫皖区域的革命历史,从星火燎原到建立政权,从坚持斗争到北上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记载着一幅幅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

(图为大别山烈士陵园大门正面。 通讯员 胡祥宇 供图)
二、陵园初印象,庄严肃穆
  大别山烈士陵园坐落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城,陵园大门为古典建筑,白砖灰瓦,庄重大方,实践队员才到门口,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实践队员自觉整理好衣冠,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烈士陵园。
  初入陵园,第一眼看见的是高高的阶梯,阶梯两旁树木耸立,郁郁葱葱。如同两列忠诚的卫士,无声的守卫着前进的道路。台阶正上方端坐着是巨型英雄群雕,其由花岗岩雕凿而成,形象地刻画了以王步文烈士为代表的一代英雄豪杰,为人民求解放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悲壮场景,群雕的底座上,是李先念主席题的“向牺牲在大别山的烈士们致敬!”。
 
(图为英雄群雕照片。 通讯员 胡祥宇 供图)
三、纪念碑前,光辉永存
从群雕向西北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其正面镌刻着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其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再往前走百余米,是大别山烈士陵园的核心建筑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展馆为双层重檐结构,飞檐碧瓦,十分壮观。

(图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与大别山纪念馆。 通讯员 胡祥宇 储贻涛 供图)
  踏入展厅的瞬间,左侧墙面李先念主席与徐向前元帅的亲笔题词跃然其上,字字铿锵,仿佛历史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引领着每一位访客步入那段光辉岁月。右侧,“浴血大别山”巨型油画铺展开来,以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们在这片热土上英勇奋战的壮丽场景,令人心潮澎湃。

(图为“碧血忠魂”群雕照片。通讯员 胡祥宇 供图)
  正中央,“碧血忠魂”大型群雕巍然耸立,它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群雕深刻刻画了大别山区党组织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创立历程,以及四大农民武装和三大主力红军组建的光辉瞬间,每一刀一凿都凝聚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
四、沉浸式体验,历史教科书
  展厅精心布局为六大篇章,每一部分都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生动展现了大别山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首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的坚定信仰,到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的英勇无畏,百余位著名英烈的生平事迹被一一呈现,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激励着实践队员。

(图为实践队员在参观纪念馆照片。通讯员 储贻涛 供图)
  此外,展厅还巧妙运用了油画、浮雕、场景复原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与图片共计455件(幅),不仅展现了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辉煌,更让参观者在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中,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伟大。整个展馆设计巧妙,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五:烈士不朽,浩气长存
  忆往昔,英雄山埋英雄骨;寄哀思,烈士陵园烈士魂。此次大别山烈士陵园的游览,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他们将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烈士不朽,浩气长存!
(撰稿人:胡祥宇)
作者:胡祥宇 来源:“寸心寄华夏,星火燃红途”实践队
时间:2024-07-24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穿越历史云烟,共筑青春信仰 ——苏州大学“哲学+”实
  • “实践悟知,心灵成长”——河海学子奔赴溧阳心得
  • 缤纷扎染 布里生花
  •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着其他工艺无法代替的特殊效果,具有
  • 07-21
  • 善水无情 让爱不溺
  • 随着暑期的到来,天气炎热,儿童溺水事故频发。为加强对儿童们的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与自救自护能力。7月15日,我们赴安
  • 07-21
  • 独居老人在行动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尊崇的美德。为更好地关心老人身体健康,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
  • 07-21
  •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译”见秧歌实践队采访胶州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