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躺平”一词在大众视野中不断出现,热度不减,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中都出现了或话语,或实践上“躺平”的人,其中高校大学生群体尤为值得注意。为进一步研究当代大学生是否真的“躺平”,2022年7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躺平险象调研团队员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针对这一问题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采访访谈。
在问到“躺平”的内涵意思是什么时,多数大学生并不能准确系统阐述其内涵,只是了解“躺平”是继“内卷”情况下“卷”不动所以“躺平”。而问到“内卷”的内涵时,多数大学生同上述一样并不能准确概括,可见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学术上的真正内涵和逻辑阐释,“内卷”“躺平”从学术领域走向社会大众,出现了社会现象延伸。据采访中的一位大学生讲到,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要“躺平”,做到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争取,表示自己实在是“卷”不过其他人,“卷”不动了,而当初“内卷”也并非是真的想要“卷”,太累了,感受到了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在教育领域,以应试为主的学校教育,面对人才的增加,资源的有限,学生们不得不迫使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大的努力,进行“自我压榨”以取得更好成绩,获得有限资源。在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刮起了“躺平”风,并愈演愈烈。
在问到他们是否真的躺平了时,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只是口头上说着不行了,“卷”不动了,还是“躺平”吧,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松懈下来。话语上“躺平”,实际上呢,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很少有旷课不来上课的人,图书馆里座无虚席,在复习周更甚,不仅在图书馆,走在校园的任何地方,教室里,走廊上,小湖边,广场上,放眼望去全是学生在学习。其中一位大学生说她在复习周时一般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点回宿舍,有的时候中午也不回宿舍,呆在教室里复习,身边的同学基本上也是如此,早出晚归,有很多比她更勤奋努力的,有的同学在考试前一天一整晚不睡觉一直在复习,或者直接在教室里趴一会儿,不回宿舍睡觉休息。《环球时报》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是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叫醒”。正因如此,“躺平主义”更像是蛰伏在青年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镜像人格”,是当代青年在面对社会高度竞争压力之下,能够借此获得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的一种标签化、符号化的话语狂欢与文化表征。当代大学生话语上的“躺平主义”表现了对社会“内卷化”的不满,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愤慨,但在实践上无法做到真正“躺平”,表现了自身无能为力的无奈。
一位大学生认为,声称“躺平者”的大多数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奋斗意识,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老师、家人、社会的认可,然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学业挫折的洗礼,遭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选择躺平,不再焦虑”更像是大学生聊以自慰的方法。
在问到“躺平”对大学生的影响时,其中一位大学生讲到,“躺平”更像是缓兵之计,在受不住的时候“躺”一会儿,减少由于“内卷”产生的社会焦虑和压力,恢复体力和精力,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业中更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另一位大学生讲到,“躺平”对于她而言更像是一种无声发泄,宣泄过去,内心平和之后也便没事了。对于“躺平者”而言,“躺平”不仅是应对劳动焦虑的一种行为反应模式,也是对抗功利化劳动趋势的一种被动防御机制。“躺平”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像网络上所言危害青年人发展进而危害到国家富强,“躺平”更多的是他们短暂休息的另一种说法。
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此次访谈有利于更好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躺平”的态度和实际情况,从而为当代大学生“躺平”之举提出应对之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