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被遗忘的深巷古酒

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云南采集少数民族神话故事团队于7月1日前往昆明市宜良县大拉德村进行实地调研,寻找少数民族文化独特魅力。
大拉德村是彝族特色村寨、旅游示范村,村中以彝族居民为主,有少数汉族,具有彝族文化特色。大拉德村紧靠宜良九乡景区,因此实践团队既是寻找特色村寨的民族特色,也是探讨景区发展与依托村寨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促进?还是单向发展?抑或是蛋打鸡飞两落空?
团队成员们历经4小时左右的车程到达宜良九乡,随后大家在烈日下沿着进村的唯一条山路进入大拉德村。大拉德村内修有柏油路,水电畅通,但卫生条件较差。村内建有彝族泡缸酒生产基地,其酒有“洞藏美酒”之誉。遗憾的是,团队成员当日并没有找到泡缸酒的制作地点和制作人。在询问到九乡景区是否影响到村民生活时,村民说道:“景区的开发建设其实对我们影响并不大,偶尔有一些游客会上来闲逛。”……下山的路上,成员们心情都很沉重,不仅是因为没有多少收获而失望,也因为了解到民族文化正在流失而倍感无力。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让如深巷古酒般的民族文化被遗忘了呢?这不仅要从外部寻找缘由,更要探索深层次的内因。从外部来看,首先是交通:要想进入大拉德村,先得到九乡景区,顺景区门口右转直上。途中并没有任何指示牌,路程远,可达性低;其次是审美价值不高。大拉德村内并没有多少值得观赏游玩的地方,娱乐设施不完善,向外宣传不到位,村寨也没有充分利用毗邻景区的优势条件,错失了天时地利。所以总体来说其性价比不高,又怎么能得到他人的青睐呢?而从内部来看,首先是民族文化流失,汉化严重。当一个民族逐渐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它也将从历史沙河中消失。大拉德村的彝族文化缺乏保护建设与传承,也就失去了其特色村寨的意义;其次是经济实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拉德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虽然有农家乐、酒厂等副业但实际情况并不好。当村里没有可靠稳定的收入来源时,它就难以支撑其整修设施,而没有基础设备就不能吸引人力财力去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再次是文化水平,大拉德村的现居人口主要以老人小孩为主,青壮年则外出务工,人均文化水平并不高。没有科学的理论知识支撑,村里的任何产业都不可能走得长远。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肯定是交通,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当今社会人们追求高质量快节奏生活,很难有机会去慢慢寻找深巷古酒、洞里花香了。因此,建设大拉德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就必须搭建一张通行性高的交通网,以便游客顺利高效出行:其次,大拉德村可能还潜藏着不少的特色文化,只是缺乏人的挖掘,明珠就此蒙尘,因此宣传必不可少。一是线下宣传,村内要重视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修建管理彝族文化陈列室和文化活动室,充分推动彝族火把节、猎神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日的举行发展,尊重保护少数民族习惯;二是线上,可以通过拍摄图片视频,撰写文章等发到网上,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大拉德村彝族特色文化;再次是产业扶贫,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特色产业链,打造文化精品,处理好大拉德村与九乡景区的依托关系,二者结合力求合作共赢;最后,还要着力推动教育发展,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与文化水平。
让民族文化不被遗忘,散发浓香醇厚的香气,是我们实践团队的初心与期盼。民族文化需要在保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保持其本质内核不变,创新其外在形式展现,民族文化才能大放异彩。
时间:2022-08-17 作者:张娜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用脚步丈量乡土,尽己力助乡发展
  • 用脚步丈量乡土,尽己力助乡发展
  • 为了进一步扎根广袤农村,了解当下乡村振兴状况和绿色农业发展现状,探寻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安徽财经大学筑梦绿野暑期实践
  • 08-16
  • 追溯百年党史,弘扬党史精神
  • 为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新兴力量,我们有责任认真学习并宣讲党史,弘扬党史精神,让党史以更加通俗、大众的形式深
  • 08-16
  • 结伴前行:支点人生豫风行
  • 为支持公益支教事业,响应共青团中央大学生暑期乡村支教的号召,南航大“支梦华商”团队以商丘市闫土楼小学为支教点,与孩子们相约云端
  •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