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返家乡:走入抗日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
一个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够更好地展望未来,感悟百年党史,感受红色文化,将会成为推动我们大学生不断前进的新动力。7月2日,我跟随安徽工业大学赴池州,淮南,阜阳,黄山,合肥,滁州,六安,上海市党史学习社会实践队来到了位于滁州市明光市自来桥镇的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此纪念馆于2013年3月27日举行开馆仪式,正式对外开放。该馆保留了民国时期皖东风格的民居四合院,而此馆的主体建筑一层是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史料室,二层为汪道涵先生的生平事迹展。
回望民主抗日的历史,1937年12月30日,日军侵占了嘉山县城,并在此肆意烧杀抢掠,民主抗日,刻不容缓,1939年6月,以汪道涵任团长的占地服务团在自来桥镇发展成为了首批共产党员,并在7月成立了嘉山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嘉山县自来桥支部。1940年3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汪道涵任县长。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史料中伴着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者英勇抗日的决心和一心抗击侵略,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当时的大环境,日寇入侵,原本平静的生活受到威胁,千钧一发,建立民主抗日政府,已是刻不容缓,正是因为老一辈革命家英勇无畏的精神,嘉山县民主抗日政府才得以成立,抗击日寇侵略的行动才得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
离开抗日民主政府史料室,我们接着来到二楼汪道涵先生的生平事迹展。伴随着张张照片,我们踏入了属于汪道涵先生的回忆,从组织建立中共嘉山县自来桥支部,到成立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再到1993年的“汪辜会谈”,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努力,汪道涵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汪道涵先生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了70多个春秋。在上海主持市政府工作期间,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事关上海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到汪道涵先生,不得不提的就是他对于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关切。1991年12月,他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他始终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势力。1993年4月,汪道涵先生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辜振甫举行会谈,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进展,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因病于上海逝世,享年90岁。汪道涵先生的事迹,深深地激励了我们,我们要始终心系国家,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红色文化,虽然已经缓缓流入历史的长河中,但它不应该被忘记。没有老一辈革命家不怕牺牲,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就没有如今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步迈进的信心和动力。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时代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中,我们想要在民族复习之路上走得稳,走得远,回望历史,感受红色文化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将它内化为推动我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追求的不竭动力,让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成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火炬。 (通讯员 陈洋洋)
时间:2022-07-20 作者:陈洋洋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