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大学子返家乡: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奋斗青年

在鄂豫皖三省之间,有一座绵延了八百里并且象征着革命的山,它就是大别山。在过去那段漫长艰辛的革命历程中,大别山百万英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大别山精神,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如今的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告别去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又即将迎来二十大的召开,7月4日,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队来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把深入学习党史,了解大别山精神作为目标,想要从中汲取奋斗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我们于临行前通过网络媒介对目的地查询了相关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始建于1953年,是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民政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地面积85亩,四面环水,分“辉煌历史、将军摇篮、浩气长存、红韵流长”4大版块和“名人荟萃、星火燎原、红旗飘扬、抗日烽火、千里跃进、将军风采、浩气长存、红韵流长”8个单元。

我们刚步入纪念馆,引入眼帘的便是正前方一幅“脊梁”的雕画雄伟壮丽,刻画了当年征战大别山的将星风采。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内心,让大家油然起敬。站在雕画面前,我们仿佛看见了当时的壮观场景,深切感受到革命英雄的浩气凛然、豪情壮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诉说着革命历尽的千难万险,一页页的文字描述将大家带进了当年的鏖战沙场。展馆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模式,配以全方位讲述了皖西儿女光荣革命斗争史。
 
在安徽六安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墙上,有这样一张黑白照片,斑驳痕迹体现出它的年代久远。透过照片折射出的过去岁月,我们得以窥见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旧址——小甸集小学的历史原貌。100年前,就是在这间开着木栅小窗户的教室里,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了。当我们注视着这张照片,与当时的他们跨时空感受这间教室的意义,在那一刻,我们感受到党史厚重的力量与魄力。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深深感受到革命历史的艰辛、不易与伟大。通过瞻仰浸没在时间洪流中的老照片、英烈的革命文物和雕塑,更多的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用鲜血和生命锻造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应该流传于世世代代,永远被我们所铭记、敬仰并传承。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血与泪换来的,我们绝不能忘记来时路的艰辛。

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肩负着新时代的重任,学习和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是我们的义务,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应永远紧跟党的步伐,以昂扬的热情、饱满的姿态走好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积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红色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通讯员 董曼琪)
 
时间:2022-07-10 作者:董曼琪 来源:大学生家园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