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新源县南郊,一座融合哈萨克族毡房美学的建筑静静矗立,顶端 39.6 米的白天鹅雕塑刺破晨雾,仿佛仍在追寻着诗人唐加勒克・卓勒德未竟的理想 —— 这里便是唐加勒克纪念馆,一处藏着草原民族精神密码的文化殿堂。作为一名对多民族文化充满好奇的大学生,当我推开纪念馆的大门,才真正明白:有些感动,需要跨越时空与文字,在触摸历史的瞬间悄然生长。
纪念馆的展厅不大,却处处藏着精心设计的 “文化对话”。民俗风情区里,一件国家二级文物冬不拉静静陈列,琴身的桦木历经岁月打磨,仍泛着温润的光泽,雕花缝隙里似乎还残留着当年的琴声。戴上展厅提供的耳机,《萨迪克与萨丽哈》的旋律缓缓流淌,醇厚的哈萨克语唱腔裹挟着草原的风,将爱情的真挚与草原的辽阔娓娓道来。我试着用指尖轻触展柜的玻璃,仿佛能透过冰冷的屏障,触碰到诗人弹唱时琴弦的震颤 —— 那是文化最鲜活的脉搏,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
文物展区的《狱中诗抄》手稿,是整个参观过程中最让我震撼的存在。泛黄的纸页上,哈萨克文的字迹遒劲有力,“我誓做你敌人行列中的一员” 这句诗,每一个字母都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破了黑暗年代的阴霾。旁边的展柜里,一支刻着 “1938” 字样的钢笔静静躺着,工作人员说,这是唐加勒克入狱前最后的随身物品,笔帽上的划痕,或许是他在牢狱中反复摩挲留下的印记。站在手稿前,我忽然读懂了 “精神不朽” 的含义: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在绝境中仍坚持书写的勇气,是用文字为民族精神筑墙的执着。
多媒体展区的互动设计,让年轻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更近了一步。在 “诗歌配音” 装置前,我试着用汉语朗读《阿娜尔与萨丽哈》的片段,系统自动合成哈萨克族传统曲调,当我的声音与草原旋律交融时,一种奇妙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 原来文化的共鸣,从不受语言的阻隔。负责讲解的哈萨克族学姐,还拿出自己珍藏的《唐加勒克诗选》,书页间夹着的干花,是她去年在诗人笔下的草原上采摘的。“我想让每一首诗都有‘根’,” 学姐笑着说,这句话让我忽然明白,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一代代人用热爱与行动延续的生命。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为白天鹅雕塑镀上了一层金边,远处的草原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我想起唐加勒克在诗中写的 “草原的风会记住每一个热爱它的人”,或许我们这代大学生,正是要做 “记住风的人”—— 去触摸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去倾听每一段旋律里的深情,让哈萨克族文化的精神火种,在年轻的心中继续燃烧。如果你也渴望与一段厚重的历史对话,不妨来唐加勒克纪念馆走走,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在等待着与你相遇,每一首诗都在诉说着民族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