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寻踪:在林则徐纪念馆触摸跨越百年的爱国赤诚
午后三点半的伊犁,阳光褪去了正午的炽烈,把林则徐纪念馆的灰瓦青砖镀上一层温润的暖金。站在馆前石阶上拍下纪念照时,镜头里的飞檐翘角带着清代建筑的雅致,而门楣上 “伊犁州林则徐纪念馆” 几个字,却似一道时空闸门,让人未入馆内,便先对那段跨越百年的历史生出敬意。作为一名在课本里读过 “虎门销烟” 的大学生,我始终好奇:除去 “民族英雄” 的标签,这位被贬伊犁的官员,究竟还藏着怎样的人生刻度?直到推开纪念馆的大门,答案才在一寸寸的探索里,渐渐清晰。
第一展厅的黑白光影,是解读林则徐生平的第一把钥匙。墙面中央悬挂的画像里,他目光坚毅,眉峰间藏着几分刚直 —— 这是课本里熟悉的模样,可四周的文字展板,却让这个形象多了层 “血肉”。从福建侯官少年时 “三更灯火五更鸡” 的苦读,到任湖广总督时 “严禁鸦片,力挽狂澜” 的果决,再到虎门销烟时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决绝,最后是遣戍伊犁途中 “纵使三年两载闲,又何妨” 的豁达,一行行文字像细密的针,将他跌宕的一生缝合成一幅立体的画卷。我在 “遣戍伊犁” 的展板前驻足良久,那些记载他 “日行百余里,仍记沿途风物” 的日记片段,让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英雄从不是天生无畏,而是即便身处逆境,也从未丢掉对家国的赤诚。
第二展厅的实物,是与百年前林则徐对话的最好媒介。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里,一支狼毫毛笔静静躺着 —— 笔杆是温润的紫檀木,因常年握持被摩挲得发亮,靠近细看,还能看到笔杆末端淡淡的指痕;笔尖的狼毫虽已有些磨损,却仍能想见他当年伏案书写奏折、起草《畿辅水利议》时的专注。旁边的线装古籍更让人心生触动:泛黄的书页上,有他用朱笔写下的批注,字迹或遒劲或潦草,想来是读到关键处时的即兴感慨。展柜旁的说明牌写着:“此为林则徐研读《农政全书》时所用版本,批注内容多涉边疆农业改良之法。” 那一刻,课本里 “民族英雄” 的抽象标签突然变得具象 —— 他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会在灯下翻书批注、会为民生问题绞尽脑汁的 “普通人”,只是这份 “普通” 里,藏着超越常人的担当。
第三展厅的伊犁岁月,是整场参观最动人的篇章。展厅中央的场景模型复原了清代伊犁的村落:土坯房的烟囱里 “飘着” 袅袅炊烟,穿着长袍马褂的 “村民” 围在田埂边,而 “林则徐” 的身影站在人群中央,手中握着一卷图纸,似在讲解引水灌溉的方法。模型旁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纪录片,画面里重现了惠远城的旧貌 —— 夯土筑成的城墙、穿城而过的水渠,还有百姓们牵着牛、扛着农具劳作的场景。我站在屏幕前看了十分钟,当镜头扫过坎儿井的暗渠时,解说员的声音响起:“林则徐在伊犁期间,主持修建坎儿井百余条,开垦荒地数万顷,当地百姓称其为‘林公渠’。” 原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不是一句空泛的诗句,而是他顶着 “贬官” 身份,仍躬身田间、为民谋利的实际行动。
下午五点,我走出展厅来到院子里,一尊洁白的林则徐雕像矗立在中央。他身着清代官服,双手背在身后,目视着远方的伊犁河谷,神情庄重却不威严。绕着雕像走一圈时,夕阳恰好落在他的肩头,把雕像的轮廓染成暖橙色,那一刻,风里似乎都带着历史的温柔。我忽然想起参观时最触动我的瞬间:不是虎门销烟的壮阔,而是第二展厅里那支毛笔、第三展厅里劳作的场景 —— 那些藏在细节里的 “温度”,才是林则徐精神最动人的底色。
离开纪念馆时,暮色已悄悄漫过伊犁的街道。回望那座灰瓦建筑,我忽然明白:我们来这里,不只是为了缅怀一位英雄,更是为了接过一份精神的火种。林则徐在逆境中不沉沦、不抱怨,反而以务实行动为边疆谋发展的坚韧,在今天依然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或许不用面对 “贬谪边疆” 的困境,但这份 “以家国为重、以实干为要” 的品格,却该成为我们前行的指引。如果你也想触摸一段有温度的历史,想读懂一份跨越百年的赤诚,不妨来伊犁州林则徐纪念馆走走 ——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爱国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脚踏实地的行动里,藏在每一份直面困境的勇气中。
来源:山东大学泉韵疆行石榴籽祖国行实践队索君成
时间:2025-09-13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