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韵传四海,遗风颂九州”:大学生团队为戏曲传承添薪火

“红韵传四海,遗风颂九州”:大学生团队为戏曲传承添薪火
 
2025年1月19日,“红韵传四海,遗风颂九州”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于悦然走进南通伶工学社,开启了一场深入挖掘其历史底蕴、推动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之旅。
 
溯源:时代浪潮下的戏曲教育新起点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戏曲艺术急需革新。张謇先生怀揣“改良社会,从戏剧始”的理念,在经济文化繁荣的南通创办了中国首所新型戏剧学校——南通伶工学社。张謇在教育、实业界的威望,以及南通良好的文化、经济环境,为学社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这所学社在近代戏曲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吸引众多戏曲爱好者投身其中,成为推动戏曲教育变革的先锋力量。
 
实践探索:伶工学社的创新密码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对伶工学社的创新举措进行了全面剖析。教育模式上,它摒弃传统师徒制的单一性,融入新式教育思维。课程设置兼顾专业与文化素养提升,既有京剧演唱、身段、武功等戏曲专业课程,又包含国文、历史、地理、音乐等文化科目,力求培育综合素质过硬的戏曲人才,扭转社会对戏曲艺人的刻板印象。师资配备堪称豪华,张謇邀请京剧名角陈嘉祥、潘月樵等戏曲界大拿任教,他们以高超技艺和丰富舞台经验,为学生传授专业精髓。同时,文化学者的加入,保障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优秀戏曲人才筑牢根基。演出实践与交流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伶工学社组织学生在南通及周边地区频繁登台,积累演出经验。1919年,学社学生赴上海演出,凭借精彩表现赢得各界赞誉,充分展示了教学成果,扩大了学社影响力,也让学生拓宽了艺术视野。
 
深远影响:戏曲传承发展的强大引擎
 
南通伶工学社的创立,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戏曲教育领域,其开创的全新模式被后世戏曲院校广泛学习借鉴,推动戏曲教育迈向现代化,培育出大批优秀戏曲人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戏剧运动的先锋”。文化传承与发展层面,学社全力守护京剧等传统戏曲,挖掘整理大量经典剧目,培养众多传承人才,让传统戏曲在时代动荡中得以延续。同时,积极探索创新,编演《安重根刺伊藤》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剧,为传统戏曲注入时代活力。在社会影响和精神传承方面,伶工学社通过戏曲演出传播文化、启迪民众智慧。培养的学生不仅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光芒,还将爱国、敬业、创新精神带到社会各行业,成为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张謇先生的教育救国、文化救国理念,也成为激励后人投身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是珍贵的文化财富。
 
实践成长:团队成员的蜕变之路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收获满满。大家深入了解了伶工学社的历史渊源、创新教育模式和重要文化价值,极大地拓宽了文化视野,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会从历史资料中精准挖掘文化价值。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传承传统文化的信念更加坚定。
 
未来展望:续写戏曲传承新华章
 
“红韵传四海,遗风颂九州”团队未来将持续关注戏曲文化传承发展。团队计划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制作并发布一系列关于南通伶工学社和传统戏曲文化的宣传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戏曲。还将积极组织戏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人近距离领略戏曲魅力。此外,团队还希望与戏曲院校、剧团开展深度合作,参与戏曲传承创新项目,助力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戏曲文化做到“红韵传四海,遗风颂九州”。
作者:辛秀、于悦然 来源:“红韵传四海,遗风颂九州”
时间:2025-01-26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社区环境我守护,文明生活共践
  •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知识赋能社区,科普点亮未来
  •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调研社区治理,赋予社区新能
  •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防火小科普,杜绝大隐患
  • 书写春联传古韵,奉献爱心迎新春